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对于古代音乐的研究印证了七声音阶、十二律的音乐等众多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编钟的铸造艺术也反映了当时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高超铸造水平特别是青铜器范铸技术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特别重视音乐的发展,认为优美的音乐是繁荣的象征。曾侯乙墓的出土,使我们了解了先秦音乐的发展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尤其是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又成为先秦音乐辉煌的见证。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在这其中包括民族文化传统的坚守和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钟瑞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西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广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4.
《新高考》2009,(9):2-2
程桥高级中学,是南京市唯一一所地处农村的江苏省三星级学校。她具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位于江苏省服装名镇——程桥。作为千年滁河之畔的一颗明珠,这里曾先后出  相似文献   
5.
1991年考古发掘者在安徽凤阳县大东关基建工地发现一座被破坏的春秋时期的钟离国贵族墓葬,依出土地点编号为大东关M1。墓葬出土金石乐器19件,其中青铜编钟15件,含编镈钟7件和编钮钟8件,石磬4件(均为残件)。笔者对这两套青铜编钟从外观、形制、音响等方面进行了较翔实的考察,确认这是当时高等级贵族生前使用的两套实用乐器,镈种为一钟一音,钮钟则一钟一音和一钟两音不等。另对4件石磬的形制、石料石质也做了初步的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6.
编钟音乐是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共同体。中国自夏商开始,就已经十分注重对既有之音乐艺术的教学和传承,并相继出现了成均、大司乐、乐府等重要的音乐教学机构,大大促进了传统民乐的绵延发展。  相似文献   
7.
也许你也发现过孩子在饭前饭后喜欢用筷子敲碗,每只碗响声不同,有婉有脆,他把这些声响组合起来,伴以节奏,侧头侧耳地,一边听一边调整。显然,那是孩子在探索一支心中的乐曲了。其实,玩和发现距离并不遥远。第一个把大大小小厚厚薄薄的铸铁排列起来,配上小锤击打,反复尝试反复编排的.就可能是编钟的发明;  相似文献   
8.
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将于11月5日至20日在湖北举行。中国艺术节是中国最高水准和最大规模的艺术节,始于1987年。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你知道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音乐发烧友的人是谁吗?他就是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史称曾侯乙.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他生前制作的编钟在已发现的编钟乐器中绝无仅有、举世无双.说他是中国最早的音乐发烧友可谓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0.
三代以来,功成以后皆自立礼乐,目的是为了敬天保民、帝祚久远.这些礼乐庄重典雅,可用于礼制、仪式、教化,但缺乏欣赏价值.儒家推崇的就是这些礼乐,把流行乐看成是郑卫之声,亡国之音.连刘邦也只能在宫闱中享受一番家乡情调.汉武帝时代,由于窦太后反对儒家礼乐的缘故,所以表面承前朝之式,实际上在太乐宫以外另设上林乐府,名定郊庙之乐,接受四方贡献,并采各地歌谣,然后由李延年协律,尽情享受.但协律定音不是以钟为均,所以保存了歌诗的缘情绮丽特色,汉代的俗乐,也就是第二部乐--汉乐府因此形成.楚调<房中乐>只是雅乐的移风易俗,是礼崩乐坏以后参照楚国编钟定音的礼乐,初以二南为对象,后改名安世乐,成为亦雅亦俗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一部礼乐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