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639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4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锐是一个很有苦难意识和悲剧情怀的作家,他有着深沉的苦难意识和独特的文学苦难观,在经历和记忆苦难的同时,李锐拥有了一种作家的思接千载的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2.
达·芬奇说:伟大的爱是伟大的认识的女儿。李自建的作品提示了  ──爱是世界秩序的核心;  ──爱是人的精神最本源的推动力; ──爱是繁衍的力量,又是创造的力量。一次非常巧合的机会,我和正在江城武汉市举办环球巡回画展的李自健先生相遇。作为《人性与爱· 李自健油画环球巡回展》活动的主角,他的人,他的画已经在五大洲的20国家和地区震撼、感动了无数的观众。当晚的他,着一身黑色的中山装,一头稍长的黑发衬托出艺术家的洒脱和风采,略带沙哑的嗓音让人不由地联想到人生的坎坷与在苦难中磨砺出的刚毅、稳建和成熟。虽然他的作…  相似文献   
3.
无论遇到多少苦难,赵美萍总是笑对人生[编按]  相似文献   
4.
关注妇女问题,呼唤妇女解放,是鲁迅先生反封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小说创作的鲜明主题之一。被称为“妇女三部曲”的《明天》、《祝福》、《离婚》,就生动而深刻地体现出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5.
秦以 《新闻天地》2005,(8):22-24
11年前,父亲和后妈发生纠纷,殃及年仅7岁的小女孩左晓翠。无辜的左晓翠被毫无人性的后妈敖小芳用菜刀砍掉了右手臂,随后还把她的断手臂切碎后扔进一条污水河里。从此,这个无辜而不幸的小女孩陷入了人生的苦难与痛苦绝望之中……  相似文献   
6.
波兰战后东西边界的划定,直接关联苏波边界和波德边界的变动,而且涉及整个东欧历史的重组,战后的波兰虽然赢得民族独立,但并未走出被束缚的阴影。波兰人奋力抗争,在新的领土上重新谱写自己的历史。冷战氛围和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注定战后波兰社会的复杂性。所以,边界的划分析射战后波兰人热诚的向往、现实的无奈和命运的苦难。  相似文献   
7.
《活着》发表之前,余华一直是和先锋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但《活着》的发表,让读者看到余华并不总是和先锋保持一致。这部小说摆脱了形式的探索和先锋性,开始关注人物和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些符号,而有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立的意义,作者所表达的苦难也是实在的、具体的。《活着》显示了余华对价值和意义的认同,也流露了他对过于追求形式的先锋文学的某种反拨。  相似文献   
8.
论七月诗派的整体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月诗派诞生和成长在中华民族最艰难最动荡最复杂的时代之中,诗人们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郁愤情绪构成其情感、艺术世界的内涵。他们多面多层次地歌咏社会与人生的苦难,张扬苦斗精神,充盈着韧性的搏击时代的力量和要求。七月诗歌在整体上呈现斑斓与浓烈的美感特征,这与其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多色彩以及其倾向鲜明、热烈、直接、简朴的艺术表现风格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读一千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心中便有一千次不同的感触:触草木为之含悲的“安史之乱”的国度,感风云因而变色的苦难人民。其中,尤其是“娇儿”的身影始终挥之不去。在他“恶卧”的苦苦挣扎中,让我们更加立体真实地审视了那场毁灭性的战争,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邹姗姗 《文教资料》2007,(34):132-134
北村的近期创作主题凸现了诗意与现实的冲突,通过对爱情的绝望,对自身人格堕落的失望以及对诗意栖居追寻而不得的无望展现出来,并对此提供了宗教救赎的获救途径。神性启示的文本模式也在另一方面羁绊了北村作品的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