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乐圣李龟年     
胡序知 《山东教育》2005,(11):56-56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文学艺术上,不仅古典诗歌的发展进入繁荣的高峰。而且书法、绘画艺术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涌现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草圣张旭等拥有世界声誉的大诗人和一大批名家。多种风格、流派的百花齐放,题材内容的丰富和艺术表现的多样,这一切都显示了当时文学艺术创作的全面成熟,可谓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2.
诗家名尊     
孙振宇 《语文知识》2000,(3):25-26,37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人们根据他们在诗歌领域的巨大成就及其特点,赋予他们很贴切的名号。除尊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诗史”外,还有:诗家天子:王昌龄,字少伯,著名的边塞诗人,成就极高,被誉为“诗家天子”,也有传闻作“诗  相似文献   
3.
题一艺术大于自我艺术作为感性的学问,本身就有了世俗的特征。因此,沉沦也可以成为艺术,否则就不会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而郁达夫也是这样一位在沉沦中将伤感美和病态美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有才情的作家。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亦在世俗化的活色生香的生活中描摹出了柔媚哀婉、轻灵妙曼之美。所以,人沉下去并不可怕,只要心里留一扇天窗,让艺术那烛照之光得以透  相似文献   
4.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诗仙的癫狂之语却引起了后人无尽的思量,江边他那一双痴迷的眼在探求着人生意义究竟何在?沈复先生,我想,你的《浮生六记》给出了答案。生活在这个狂躁的年代,三白竟奇迹般地让我安心了一阵子,哪怕只有一阵子。  相似文献   
5.
杨郁 《现代语文》2007,(4):22-22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代学的两座高峰,李白飘飘欲仙,有“诗仙”之称;杜甫博大精深,有“诗圣”之誉。两人共同生活在由盛到动乱的历史时期,然而,相同的历史却成就了两位同样伟大而却迥然不同的诗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他自云中来     
朝烟 《中文自修》2007,(6):9-11
如果说缘分天注定,那王维与佛的缘分确是从呱呱坠地便结下了。笃信佛教的母亲给他起名“维”,字“摩诘”,取意于《维摩诘所说经》。母亲在他心中不仅播下了佛的种子,“持戒安禅、乐住山林”的她也深深影响了王维的思想、性灵与胸怀。千百年后,人们将他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号“诗佛”。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辅导》2008,(Z2):67-69
提到李白,就不能不说到盛唐,盛唐使唐诗发展到顶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诗的盛唐"。当时,诗坛上名家辈出,灿若群星。主要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而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则是盛唐诗坛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圣"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曾说:“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与元九书》)“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闲吟》)一旦“诗魔”着身,必将吟诗成癖。所谓“诗魔”,是指写诗入迷,如癫如痴之人。  相似文献   
9.
黄琴丹 《现代教学》2015,(Z1):112-113
说到诗,我们自然就会想起《诗经》。孔子以诗、书、礼、乐、施教,诗是孔门之教的首位。"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认为,诗对人的教化作用至关重要。历史上有许多诗人文豪受益于"诗教"。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显示了"诗童"的才气;曹植"七步成诗",取譬之妙,用语之巧,令人叹服;白居易五岁学诗,九岁识韵,十六岁就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佳句;诗仙李白更是"斗酒诗百篇",其飘逸潇洒令人艳羡;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小受到  相似文献   
10.
周玉广 《学周刊C版》2015,(7):170-171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互交换,我们就各自有了两个思想。寻求一加一的裂变,学习领悟大家的思想,便是我今天演讲的目的。大家见过在岩隙中生长的松树吗?长期的营养缺乏让它们渐渐扭曲了枝干,还没有长大就仿佛已经苍老,那旁逸斜出的姿态固然是一种力量的昭示,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辛酸?缺乏必要的营养,再强的生命力也只能达到一个有限的高度。一棵树的成长要植根于肥沃的土壤,一个人也必须根植于知识的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