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篇
  免费   1篇
教育   465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可视为富有理趣的游记文学的代表作。这两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描写重点不在山川风物上,而是借题发挥,因事说理;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具体记叙来阐发道理。所以两文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叙议结合;但在具  相似文献   
3.
诗歌如一片变幻的五彩的云,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信息充斥全球的今天,传统的诗歌教学也受到了挑战,单纯地靠一张嘴、一支笔教学已显得苍白无力,不足以让学生接受更为全面的、整体的、流动的信息。此时,电化教学如一股春风吹进了课堂,无疑给诗歌教学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给诗歌插上一对天使的翅膀,让学生在诗的海洋中自由徜徉,静静地聆听诗的国度里传来的天籁般的歌声。一、形美以感目电化教学可以创设教学意境,以景激情,利  相似文献   
4.
倪葭  杨旭 《收藏》2020,(2):36-41
金人武元直《赤壁图》(图1,下文简称"项本"),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绘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情景。众所周知,此卷曾为明代项元汴的旧藏。今传世的《赤壁图》前隔水上有项元汴题签,认为作者是朱锐。此后的300余年间,从明清至民国时期此卷被公认是朱锐所作,直至1937年由朱家济考证出此卷作者为武元直。而李日华在《六研斋随笔》中提到曾购得武元直《东坡游赤壁图》(下文简称"李本")。故一系列问题在晚明浮现出来:按生卒年判定,项子京在前而李日华在后,如果项氏已拥有《赤壁图》,那李本从何而来?项氏和李氏所拥有的《赤壁图》是否为同一卷,二人先后收藏?亦或是同名作品?还是常常出现的双胞胎案?《赤壁图》如属最后一种情况,那孰真孰伪?本文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赤壁     
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  相似文献   
6.
我读过的书就像夜空中的繁星那样数不胜数,在繁星之中有一轮圆圆的明月,这明月便是《三国演义》。从"桃园结义"到"董卓进京",从"三顾茅庐"到"火烧新野",从"草船借箭"到"火烧赤壁",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这本书从开始到结束,就像在上演一场有情有义的英雄故事,令人心潮澎湃。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却不能被抹杀。他在几年的征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国也是三国中最强盛  相似文献   
7.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的心魂。殊不知,它们的最初出现也曾被人视为异端。特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出,就有伶人把它和当时红得发紫的柳永慢词放在一起调侃:“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  相似文献   
8.
9.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对比强烈,前者雄奇壮丽,后者清幽宁静;前者对曹操追慕、颂扬,后者是失落的感慨;前者表现儒家的进取精神,后者突出道家的超然心态。两篇作品虽然写作间隔不长,但却是苏轼写作与思想变化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0.
刘书龙 《甘肃教育》2011,(20):81-81
“沧海一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比喻非常渺小。这一成语源自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语。那么,该成语中的“粟”指的究竟是什么呢?大多数工具书都把“沧海一粟”中的“粟”字解释为“谷子”或“米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