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3篇
科学研究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年高考“力与运动”试题,注意回归基础,适度调高区分度,重视考查求解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物理模型法、整体法与隔离法、图象法、临界问题分析法等.高考“力与运动”考查热点有:运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多个方向外力作用产生的加速度,运用整体法与隔离法求解连接体问题,运用临界条件求解临界问题,分析超重与失重问题.现将“力与运动”命题...  相似文献   
3.
苏延春 《青海教育》2011,(11):38-38
牛顿第二定律不仅能解决加速度相同的连接体问题,而且能解决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问题,这时表达式可写为F=m1a1+m2a2+…+mnan①其中,F是系统所受的合外力,m1,m2,…,mn是组成系统的每一个物体的质量,a1,a2,…,  相似文献   
4.
刘玲 《物理教师》2014,(9):90-91
临界问题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典型应用之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学会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还要使学生体会与其他问题的结合(如连接体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比较鉴别和综合归纳,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解题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张军 《物理教师》2005,26(10):36-36
1问题提出图1例1.(第2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题第六题)如图1所示,三个质量都是m的刚性小球A、B、C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图中纸面),A、B之间,B、C之间分别用刚性轻杆相连,杆与A、B、C的各连接处皆为“铰链式”的(不能对小球产生垂直于杆方向的作用力).已知杆AB与BC的夹角为  相似文献   
6.
原题 质量为m1和m2的两物体以细绳相连,大小不变的力F作用在m1上,第一次沿水平地面拉一物体运动,第二次竖直向上拉物体运动,第三次沿斜面方向向上拉物体运动.如图所示.比较三种情况下细绳上弹力的大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设两物体与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 )  相似文献   
7.
以电子设计用于猪的多位点基因打靶的人工锌指核酸酶为例,探索如何电子设计优化理想的人工锌指核酸酶,以减少人工锌指核酸酶的毒性。采用OPEN电子设计方法,生物信息学方法的预测分析ZFP的立体结构,设计优化合适的连接体和间隔体组合,并通过突变优化Fok I异源二聚体。采用OPEN法设计三指ZF序列,并连接为ZFP序列,设计出长度为6 bp且富含AT碱基的spacer,加上长度为4个氨基酸残基的inter-domain linker,连接FokⅠ切割结构域双突变子异源二聚体,并通过各种软件工具对ZFN的空间结构进行模拟预测,所设计得到的ZFN的有效率超过50%。探索获得电子设计理想ZFN的方案,即特异性结合DNA的锌指蛋白、最佳的linker和spacer的长度与组合以及优化的特异性切割的Fok I异源二聚体切割结构域。  相似文献   
8.
本部分常见的失分点有:1.运动和力的关系(特别是瞬时关系)的分析;2.连接体的分析;3.超失重问题;4.圆周运动问题.造成失误的根源在于:①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理解不够,不能正确运用;②不能充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失量性,利用合外力和加速度的同向性分析问题;③在受力分析中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三定律,不能很好地运用隔离和整体思想;④不能正确理解超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状态间的关系.⑤  相似文献   
9.
所谓连接体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直接接触,或者通过轻绳细杆弹簧等连接起来形成的系统.连接体问题在高考命题中由来已久,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起初是多以平衡态下的连接体的题呈现在卷面上,随着高考对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几年加强了对非平衡态下连接体的考查力度,如具有共同加速度的连接体问题.做这类型题的关键是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即隔离法与整体法.还有就是搞清楚内力还是外力.一、内力和外力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将一些公式、定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但是遇到具体问题时,却不能正确地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变式拓展练习.变式是指交替变更所提供的形式,以便显示知识的本质.本文围绕“一类连接体问题的变式拓展和分析”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