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88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房宫赋》(见粤教版《语文》必修2)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在教学中颇有争议。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语文》必修2第97页对"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的注释是"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基本上也是沿用了这种说法。按照这一说法,此句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名词应该有四个活用了,至于哪四个活用,又是如何活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收入高中《语文》和中师《阅读与写作》等教材中的古文《阿房;宫赋》的一些注释,对作者丰富巧妙的文意有曲解和遗漏,并予以摘出。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欣赏坏是教学,应从根本上,从丰富的意图上探求明了,才利于理解。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二册选编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杜牧在赋中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且指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相似文献   
4.
说较喻     
王晓亮 《学语文》2008,(1):46-46
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等句在有些人看来不是比喻句,而是比较句。(陈勇娇《这是比喻句吗》,《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5期)根据修辞学常识,这是误断。实际上这些句子属于较喻句。  相似文献   
5.
蓝爱青 《现代语文》2009,(4):107-108
阿房宫赋》是晚唐著名诗人、政论家杜牧(803-852)所著名篇,是中国文学史上赋体政论文的杰出代表作。全文篇幅不长,短短624字闪烁着作者的思想和文采光辉,揭示了朝代更替规律的偶然与必然,承载着历史的悲情与教训,成了后人的传颂名篇,也成了中倒历朝历代开明君主和当今国家领导人的反鉴范本。  相似文献   
6.
随着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卷名篇名句填空题目的全新亮相,理解填空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种题型一改机械记忆的弊习,在熟练诵记的基础上,进而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比传统的考查题型上了一个阶梯,符合新课改重在培养学生能力的精神。可以预想,理解填空题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未来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例也会逐渐加大。为了帮助考生备战2015年高考,根据"考纲"要求的  相似文献   
7.
正优秀的作文必须达到这样的要求:除了书写优美之外,还必须做到立意准确、新颖,行文流畅,文采斐然。怎样以立意取胜?这个问题关乎到学生的个性和思想:一个具有鲜明、独特个性的人,一个具有深邃思想的人,他的文章立意必定与众不同,反之则十分平庸。怎样以行文流畅、文采斐然取胜?这个问题还是与个性有密切相关:一个人博闻强记、思维敏捷、风格独特,他写出来的文章必定汪洋恣肆,文质兼美。可见,要想提高高中生的作文得分必须从个性培育上寻求突破,而不是把赌注压在技巧传授上。  相似文献   
8.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当时大唐帝国内忧外患,已处于崩溃前夕,而唐敬宗李湛“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诗人之赋”,它在“丽”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则”的精神,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从而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语文》教材中选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文中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两句的注释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暖。‘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笔者认为注释脱离了原文的句法结构.只串讲了大意.特别是认为“响”是动词,当“响起来”讲。有失偏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心若在,梦就在。千百年来,儒生们总爱用这么一句话来规劝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确,人生之路坎坷而悠长,若是没有如此执著的冲劲,是难以有所收获的。可是,有多少人曾自问过"上下求索"的究竟是什么,所想达到的又是什么?沿途的风景甚美,但大雁回归时却未有任何停留,它们的眼神是坚定的,翅膀是有力的,故乡再渺邈亦不会放弃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