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3篇
  免费   4篇
教育   1370篇
科学研究   26篇
各国文化   46篇
体育   52篇
综合类   70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朝时期,私学出现了兴盛的局面,这表现在私学类型众多、具有一定规模、教学内容广泛、教学方法新颖、社会影响好等诸多方面。六朝私学的兴盛,是在当时官学兴废无定的特定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纪事     
《全国新书目》2008,(17):21-21
瞧,科比这个人科比·布莱恩特,始终是NBA最受关注的巨星之一;三枚总冠军戒指;连续10年全明星主力;单场81分;蝉联两届得分工;07-08常规赛MVP。他代表美国队参加北京2008奥运会争夺男篮奥运冠军。8月23日,他在北京度过了自己而立之年——30  相似文献   
3.
敦煌写本《文选》多为六朝和隋唐时所出,去《文选》成书不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其中的俄藏写本Дx01520号《吴都赋》进行校释,可知该卷具有较高的文献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晓坚 《今传媒》2005,(9X):31-32
江苏某早报新一轮改版,在“改版宣言”中,有这样一段令人心动不已的、颇具煽情意味的话:“挥刀割断传统‘街头小报’的精神脐带,用‘都市大报’嘹亮的啼哭叫醒六朝古都活力的清晨。它艰难但却是勇敢地扬弃‘街头小报’的习性:浅显却缺乏深度、  相似文献   
5.
魏晋风度、越文化、唯美主义与鲁迅特定的个性气质、生命体验和文化视野相互渗透映发,从一个侧面造就了鲁迅精神世界的丰富深邃性,影响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主张和艺术风格。鲁迅以其真挚的生命体验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打通中西古今界限,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世界艺术潮流之间兼容并蓄、颇富个性的择取与再创,体现了中西古今文化碰撞局面中现代文人的独特选择。这种创造性精神本身也成为亟待继承的文化传统,引发人们更多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陈情表》的最后两句话耐人寻味:"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上表之时,李密"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是发自真心的,也是符合实际的。那么,"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也是出自真心的么?我觉得,"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只能理解为威逼之下生出的"假情词"。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代有"护名节,胜功名"之说。当新政权出现时,名士的"名节"是个大问题。对于晋武帝的征召,李密内  相似文献   
7.
万新华 《收藏》2017,(1):18-23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上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2位文士贤达集聚兰亭,作修禊之会,分坐曲水之旁,以觞盛酒,置于水上,一边喝酒,一边吟诗,发表时评,即兴写下诗篇37首,后编辑《兰亭集》,推举王羲之写序。  相似文献   
8.
9.
2008年,我在衡中结束自己“苦难”的高中生涯,首次踏上南京的土地。第一次尽情地呼吸着独具江南特色的湿润的空气。眼前的六朝古都剥尽旧日浮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光彩。短而崎岖的乌衣巷静静坐落在悠长恬静的秦淮河畔,依旧幽谧;雄伟古朴的瞻园伫立在繁华的夫子庙街头,却默然不语;只有看惯了朝代更迭的台城之柳,依旧枝叶依依,似是欢迎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相似文献   
10.
魏晋风度以饮酒、清谈、哲思、率性为特征,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孔融身上有了颇为集中的反映。如果我们要为魏晋风度在汉末的某些士大夫身上已经有了比较集中的反映找一个根据,那孔融正可谓这一风度的滥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