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4年8月我担任云南省楚雄市鹿城小学校长,面对这所百年名校,怎样寻求突破成了我最头疼的事。不改革,大家会认为你无能、不开拓;改革呢,失败了怎么收场?困惑、迷茫之中,我接触了EEPO有效教育,看到了改革的方向。我在教师中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并于2005年7月4日,邀请孟照彬教授对全体教师进行操作体系培训,上了一节示范课,此后有效教育在我校开始实验。可是,我空有一番热情,却没有得到积极响应。有效教育在  相似文献   
2.
五鹿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地名,得名源自周穆王。齐桓公“以卫诸夏之地”,在五鹿山西南筑五鹿城。经实地调查,详考文献,五鹿山主体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卫河东侧,北部延伸至山东省冠县和莘县;五鹿城在今大名县石家寨村;晋文公乞食处不在五鹿城,而在五鹿山南麓的马陵至束馆之间的古莘道上,而河南省南乐县五楼说是因音近而生误,濮阳县五鹿城属文献错录,清丰说属误载。  相似文献   
3.
《教师博览》2005,(6):F002-F002
楚雄市鹿城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化于楚雄市鹿城小学校园中的楚雄庙,始建于明朗洪武丙寅十九年(1386年),距今已有618年的历史。1987年,庙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4.
五鹿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地名,得名源自周穆王。齐桓公“以卫诸夏之地”,在五鹿山西南筑五鹿城。经实地调查,详考文献,五鹿山主体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卫河东侧,北部延伸至山东省冠县和莘县;五鹿城在今大名县石家寨村;晋文公乞食处不在五鹿城,而在五鹿山南麓的马陵至束馆之间的古莘道上,而河南省南乐县五楼说是因音近而生误,濮阳县五鹿城属文献错录,清丰说属误载。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鹿一直都是吉祥的象征,在民间,也有不少与鹿有关的传说。而以鹿命名的城市也有不少,每一个城市都有一段故事……海南省三亚市被人们称为鹿城,这里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  相似文献   
6.
五鹿作为著名的历史地名,在从西周到东汉的史籍中屡被提及。历史上所谓五鹿有两个,一是周穆王巡猎并赐名之地域名称;一是齐桓公修筑之五鹿城。二者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历代对五鹿之地望注释者颇多,讨论两个五鹿者也不乏其人,只是多为合二而一的概括,缺乏一分为二的论述,因而出现了各说各话、互不融通,五鹿遗址到底在何处至今没有定论。因此,对于两个五鹿的历史起源、地理概念、存在形态、历史演化和承载历史事件等基本要素分别进行深入考证和研究,厘清谜团,求得真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五鹿作为著名的历史地名,在从西周到东汉的史籍中屡被提及。历史上所谓五鹿有两个,一是周穆王巡猎并赐名之地域名称;一是齐桓公修筑之五鹿城。二者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历代对五鹿之地望注释者颇多,讨论两个五鹿者也不乏其人,只是多为合二而一的概括,缺乏一分为二的论述,因而出现了各说各话、互不融通,五鹿遗址到底在何处至今没有定论。因此,对于两个五鹿的历史起源、地理概念、存在形态、历史演化和承载历史事件等基本要素分别进行深入考证和研究,厘清谜团,求得真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王弼籍贯应属魏代兖州部山阳郡高平县制,即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淮安之山阳国,起于东汉建武十五年光武帝刘秀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其治理山阳达17年之久,后因大运河而著名。焦作山阳城为西周初年蔡叔度监督武庚、战国时魏邑、秦代嫪毐为长信侯、西汉河内郡山阳县、东汉汉献帝皇子刘懿为山阳王时的城池。战国时山阳城为魏邑经济中心,有上海博物馆所存"山阳钅斤布"为证。今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南之山阳浊鹿城是汉献帝刘协40岁后在此度过余生之地。河内山阳县嵇公故居位于辉县市吴村镇鲁庄与山阳村之间。嵇康诗中所言之"北山",应该是位于其西北方向辉县薄壁镇境内的白鹿山脉。向秀《思旧赋》中所云"经山阳之旧居",乾隆《七贤咏》所咏"土阜惟见横岹峣",均为咏辉县市吴村镇鲁庄与山阳村之间的嵇公故居地。  相似文献   
9.
《网球》2010,(1):129-129
12月13日.由温州鹿城网协举办的温州网球大师赛,在温州市区新城数码城网球场决出了最后的冠军。  相似文献   
10.
楚辞著述家沈云翔的籍里存在争议。结合文献,指出了"庆城说"的错误,辨析了"鹿城说"的混乱,论证了沈云翔与金蟠的关系,得出了沈云翔(金蟠)为明末清初苏州昆山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