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篇
教育   159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解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边界所划定的"差异原则",是"科学美"这个老问题面临的新语境,这个新语境的特点表现为对学科中心主义的解构和反本质主义.但自然科学家关于"科学美"的论证存在理论误区和价值论错位:自然科学成果所带来的创造性愉悦与审美愉悦不可等同;而美学就其学科而言,其本身并不是美的,不是经验性实际审美的对象.美学的探求目的指向真,它带有所有理论学科共同的抽象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课程统整作为解决社会发展给课程领域带来诸多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日益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比恩是美国20世纪后期新进步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以实现民主教育为目的,力倡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规划、完全超越学科界限的课程统整理念与模式,回应了社会与青少年发展的诸多诉求,对我国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183;乔伊斯的作品多是探究人类的内心世界。在短篇小说《阿拉比》中作者借助独特的“精神顿悟”的写作手法,通过主人公“我”对朦胧爱情的浪漫追求及其幻想破灭的过程描写,带给了人们对整个时期、整个社会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乔伊斯的作品当中,<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拥有读者数量最多的一部.但目前国内尚未有研究系统探讨该小说与成长体小说传统的关系.由于<画像>从主题和形式上为乔伊斯的后两部作品做了开拓性的尝试,不少评论将其看成是告别传统的标志.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书不仅是一部"开疆拓域"的作品,也是传统文学的典范之作,对欧洲成长体小说传统既有传承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5.
以乔伊斯的《一片浮云》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了“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写作技巧上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指出两者皆由外界事物引发,反映人物的心理瞬间,促成人物的顿悟和意识的流动。其不同点在于“精神顿悟”是故事循序渐进过程的必然产物,重在揭示社会背景,而“重要瞬间”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无关,重在抒发个人的人生瞬间感悟。  相似文献   
6.
科南特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体现了当前世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他在提出强化教师教育学术性的同时,注重教育专业学科的发展;主张大学与中小学紧密合作来做好未来教师的教学实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科南特提出了“教育临床教授”的实习指导方案,它是其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和特征。他还主张将教育实习作为检定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认为负责指导教育实习的教师必须是精通教育专业理论和中小学教学实践的专家。“教育临床教授”是他在否定部分教育专业课程之后对教育学教授的安排,也是对传统教师教育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爱尔兰文学巨匠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对爱尔兰昏昏噩噩的群体精神文化现状的真实写照。乔伊斯在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剖析了爱尔兰国民文化的劣根性,同时也对自己的精神和心理进行了解构与分析。《憾事一桩》中的主人公达菲先生就是乔伊斯无意识的化身,是乔伊斯力求拯救的业已陷入精神沦陷危机边缘的那部分自我。文章从分析心理学角度分析达菲先生的精神并建构达菲先生的心理原型,力求呈现乔伊斯在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中的动态的心理图景。  相似文献   
8.
A Little Cloud is one of the short stories in James Joyce’s Dubliners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container of smaller epiphanies since“epiphany”is used as a predominant psychological device. This artic...  相似文献   
9.
在达尔文出生的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接受关于进化和人类起源的自然主义学说,他在那个时代分享了他关于自然、上帝以及历史的观念。在“贝格尔号”航行之后,他提出的“生命始于同一祖先”理论如何能令人信服,是他面临的巨大挑战。自从达尔文开始进化论的研究之后,他对“我的理论”的推广并非一定意在反驳宗教教义,而是作为宗教和科学的进步。达尔文深信的一条教义,就是人类具有共同祖先或者说所有种族皆兄弟——这可作为废除黑奴制度的一个理论根据。英国已于1838年废除了奴隶制,世界的目光于是转向美国——该国奴隶制正如火如荼,并得到一种支持奴隶制、主张人种多元的新特创论的支持。达尔文的跨洋策略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便深深影响着美国反奴隶制的精英博物学家,他们对共同祖先理论的支持将被用来颠覆这一人种多元特创论——比用《圣经》中那不足凭信的人种同一论更为有效。因此,他的理论可作为道德和科学领域的进步而引起美国基督教世界废奴主义者的兴趣。然而,该策略却从未完全发挥自身所有的潜力,这使特创论在20世纪萌生了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布鲁斯·乔伊斯《教学模式》(Models of Teaching)第一版出版于1972年,到目前为止共有八个版本,第八版在西南大学兰英教授的指导下目前已翻译完成并出版。每版的修订都顺应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都是基于目前世界最新关于学生的研究成果思考上提出的新观点、新理论,第八版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