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描基础教学应从传统的“全因素”教学法中解脱出来,应以培养学生的素描创作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及创造能力为主。  相似文献   
2.
遂昌县地处浙江西南山区,是著名的“中国竹炭之乡”和“中国竹炭产业基地”,但是目前该县的竹炭产业发展面临着多种困境。在研究遂昌竹炭产业集群构建创新平台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在构建创新平台的过程中,要以官产学研合作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主,同时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对含金4-5g/kg、含银7g/kg的负载炭用碱性醇溶液进行解吸,金银的解吸率都能达到98%以上,解吸液用电解槽进行电沉积,金的电解率达99%以上,银的电解率达98%以上。电积到钢棉上的金银泥用化学方法进行分离,金泥经熔炼后得合质金,银泥熔炼后可得98%的银锭。  相似文献   
4.
当前美术院校素描教学的质量都有所滑坡,其中原因,既有生源质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等问题,又有教师对素描教学的认识、教学态度及师资质量等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政策上和制度上抓起。  相似文献   
5.
改变传统麦草碱法制浆产生污染治理观念,开展麦草综合利用研究,利用已关停中小造纸企业的设备提取微晶纤维素(高纤维面粉)、低聚木糖等食品添加剂和木素炭,达到即治理污染又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针对特定碳粉燃烧器中设定温区不同温度值难以采用常规控制算法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燃烧室不同位置测量温度作为输入,碳粉送进机构以及进气量控制为输出,基于多变量控制系统的特点建立了BP神经网络数学模型,利用PID神经网络控制建立系统的解耦模型,以不同热区温度设定值和燃烧器温度值为解耦模型输入参量,将系统解耦模型的输出作为BP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输入值,对燃烧过程进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控制特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通过模拟实验舱和实际装修房子,研究了块状竹炭和粒状竹炭、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和活性炭对甲醛吸附性能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粒状竹炭对甲醛的吸附性能大于块状竹炭,归功于粒状竹炭比表面积大,与甲醛的接触面积大,更有利于对甲醛的吸附。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表面含有大量的MnO2,而MnO2对甲醛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因此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比未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对甲醛具有更强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造纸厂废水污泥制备活性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造纸废水处理厂污泥为主要原料,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考查了活化剂的浓度、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固液比等方面对污泥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氯化锌溶液为40%、活化温度为600℃、活化时间为15 min、固液比为1∶3的最佳条件下制备的污泥活性炭碘值达到320 mg·g-1,而加入10%的茶梗添加剂制备的活性炭碘值可达503 mg·g-1,因此引入添加剂可以改善污泥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利用该污泥活性炭处理含苯酚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因此加强开发并推广污泥制备活性炭新技术,实现废水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成为处理剩余污泥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竹炭基功能型复合板材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竹炭为基料、热塑性白乳胶为粘接体、无纺布为增强和表面装饰材料,通过热压胶合制备竹炭复合板材。分析板材的性能指标,探讨板材制备影响因素,发现胶料含水率与板材成型难易相关,温度对力学强度影响小,双面覆无纺布能起到明显增强作用,施胶量对板材的力学、吸附性能和导电性能均有影响。结果表明控制湿含量,采用增强措施,调节胶含量,可以制备出集吸附和导电于一体的功能型复合板材。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竹炭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对偶氮染料甲基橙溶液的光降解。结果表明:在自然光照射下,当温度为343 K、复合材料投加量为0.60~1.20 g时,对5~15 mg/L的甲基橙溶液可达到良好的脱色效果;最佳脱色时溶液pH为2.0;复合材料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符合反应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