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82篇
科学研究   24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26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体育摄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摄影必须尽可能完整、准确、及时地揭示体育事件的意义,把最新发生的、众人关心的、有价值的体育赛事用直观形象进行宣传报道,并以真实的力量,纪实的说服力向公众介绍体育赛事,从而达到影响社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真性"论、"真心"论和"真行"论,堪称标识全真道哲学思想特征的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既表征着"全真"哲学的逻辑建构,又分别从本体论、功夫炼养论和思想、道德行为方面折射着该哲学的意蕴和去伪存真的理论底色。在今天的改革大潮面前,全真道倘若选择向其早期优秀哲学传统回归的路径,可能更有益于其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抒情小说家的萧红,同样以真情创作散文,演绎人生,每一篇散文,都是其人生轨迹的记录,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至真至纯的友情,有苦多乐少的爱情,有深沉挚烈的思家爱国之情,通过情感世界显示自己的人格精神,创造了情景交隔、意境优美的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4.
哲学作为最高思想智慧,其真实品格与本性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文化底蕴;哲学教化启蒙人用最美好的思想智慧去完善人性,以获得成为人的内在文化要素和精神气质,由此以本真的方式———真诚去规定自身生存与生活:即哲学给人真诚的人格,教人成为人;哲学给人真诚的思考,教人以境界;哲学给人以真诚的信仰,教人以超越。  相似文献   
5.
脱离史实基础的历史知识,或为无意中形成,或为有意造成,有的是故障歪曲和窜改,其特点为与史实有一定的联系而非正确的史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历史知识。这种情况,不仅见于古代史,在近现代史中也不少见。作为史学工作者,应做好辨伪与真求、提高与普及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先秦诸子书成书较为复杂,其中的一些有增加、补缀的成分。柳宗元从多个层面对其进行质疑,写下了多篇辨伪之作。在这些作品中,柳宗元信奉儒学、融汇佛学、贬低道学;继承了《春秋》学派之疑经思想、反对经学中的章句师;拓展了辨伪方法,推动了古籍辨伪学的发展,在辨伪学史上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补码表示法是计算机相关原理的重要知识点,更是计算机运算方法乃至运算器设计的基础.采用类比法,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计算机硬件特点,从"模"的概念入手,依次从补码概念的引入、补码的性质、由补码求真值的方法和引入补码的真正意义四个方面对计算机补码的概念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长河并没有对真实的知识一锤定音,形成一种定论。真实的知识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一起发生变化。亚里士多德推崇以自然的存在方式沉思完全实现的知识为最高和最真实的知识;笛卡尔在"我思,我在"的基础上构筑着真实的知识体系;康德借助先天综合判断和物自体的区分论证真实的知识的情形,召唤不同层次的真实的知识进入不同的领域。真实的知识的三种论证方式及其内在逻辑的敞开,召唤我们思及映现真实的知识的人的真实的存在方式;对人的的真实的存在方式的理解,让我们最为自然地沉思着真实的知识所引发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传统"人文"本真意蕴的理解,存在着主体论和本体论两种不同视野,前者偏重于政治道德,后者偏重于自然哲学.在先秦时代,两种视野是互相依存,互相通融的.在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传统"人文"本真意蕴存在着遮蔽和去蔽的双重现象.揭示传统"人文"的本真意蕴,为理解传统人文思想打开一条澄明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隐性知识转移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导师负责制中师生隐性知识的转移分为伪隐性知识和真隐性知识的转移,伪隐性知识的转移可以使用语言知识或符号规则编码进行,真隐性知识的转移只能在特定情境中以联结学习的方式进行。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伪隐性知识转移的编码———诠释模型,提出了真隐性知识转移的触发模型,探讨了导师负责制中促使隐性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