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璐 《贵州教育》2012,(23):30-31
公元前六世纪,一位流浪政治家周游各国,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为人处世之道,他就是孔子。孔子的思想在教育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有目共睹。几乎与孔子同时,在恒河流域的一棵菩提树下,一位流浪的思想家正盘腿坐在那里苦思冥想,他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他与孔子一样劳苦自身,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而思,他所奠基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成为开启人们智慧的一处源泉。  相似文献   
2.
1995-1996年在江西鄱阳湖区(都昌南峰,芗溪及波阳漳田渡等地)黄颡休内采荻黄颡恒河绦虫12条,首次证明长江水系这一虫种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没有恒河的瓦拉纳西是难以想象的,这里条条道路通恒河;有了恒河的瓦拉纳西也是匪夷所思的,这里传统与现代并存、圣洁与污浊混搭,无时不刻不在挑战你的感官极限瓦拉纳西好比印度的耶路撒冷,是一座为信仰而生的城市。在占印度总人口80%的印度教信徒心目中,住瓦拉纳西被公认为人生四大乐趣之一,而其他三大乐趣——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也能在这里——实现。恒河从瓦拉纳西穿城而过。  相似文献   
4.
張信剛 《中国文化》2006,(1):116-121
今年春节过後,我到印度德里大学作学术访问。这是我第三次到印度。第一次是1963年,带着一片无知去蜻蜒点水。第二次是2001年,应印度文化交流理事会之邀,带着一腔热隋去走马观花。这次在新德里一个月,接触到不少人,也体验了一下印度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正>区位问题向来是地理学习的难点,也是高考地理复习的重点。从近几年安徽省自主命题和全国各地的高考情况来看,对区域地理的考查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提高学生的区域识别能力与区位分析能力成为当前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对区域进行准确定位,然后结合实际对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首先,要进行"区域"定位。1.根据经纬网定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外源催产素对弥猴的月经周期和血清孕酮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皮下注射催产素可以缩短黄体期,但对血清孕酮含量无影响.为此本研究认为只有在有效产剂量长期刺激下才对黄体产生影响,且催产素对黄体的作用有一敏感期.对于上述推论及催产素是否直接作用于黄体或通过其它途径调节黄体功能,我们在局部试验及其它试验中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7.
恒河作为印度最神圣的河流,承载印度文化,是印度人民的精神依托。这是印度文化的一大特色。恒河孕育了印度本土的三个宗教;印度的无数迷人的神话故事都和恒河有着不解之缘;恒河滋养了无数的圣人,圣人在恒河岸边的静修林里悟出了宗教圣典,就连被誉为"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作者瓦尔米基和毗耶娑都是恒河边的大仙。现代印度文化的代表泰戈尔和恒河有着深厚的情结。恒河和印度人的生死观念紧紧相关,它不仅是生命的象征,在恒河沐浴,死后把骨灰洒在恒河里可以洗涤罪孽,免除轮回之苦,径直升入天界,与梵合一。恒河的圣性延绵不绝,因而她滋育出了圣雄甘地、神圣的泰戈尔文学家族和伟大的尼赫鲁政治家族。这样,印度恒河畔的许多圣地和教徒们对圣地的趋之若鹜就可以理解了。  相似文献   
8.
做自己     
《大中专文苑》2009,(5):14-14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尽管活着,每年也还在成长,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你而过,但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痛苦,因为你不在人们的视线范围之内。所以我  相似文献   
9.
《治黄科技信息》2004,(2):29-31
以前在印度大坝建设中起主要作用的国有公司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几家大的联邦公司,如国家水电公司(NHPC),仍在维持该部门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大家实在难以想象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就是现在充满了我们的有机化学教科书的那个六角形的圈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