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修辞(Rhetoric)是说话、写作尤其是演说中运用语言的艺术.它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不仅诗歌讲究修辞,戏剧、小说、散文等也不例外。而修辞格则犹如修辞学中的一朵奇葩,更给语言增添了魅力。为了达到清楚、强调、讽刺、幽默等目的,语言中大量使用修辞格,这样不仅加速了读者对语育文字的理解,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多义性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它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的认知学理论,从词汇层面入手,对多义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多义性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隐喻、换喻,和多义性形成的两条路径——辐射和连锁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从而克服了传统结构主义在语言多义性分析上的欠缺。  相似文献   
3.
运用语意论在分析词语多义结构与三个"比喻"的心理动机的关系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现行通用的七部国语辞典和大量的网络用例的检索、归类,具体分析了「まずい」、「うまい」、「おいしい」的新旧意义,同时专门对派生语义产生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计芸 《成才之路》2009,(32):I0006-I0007
比喻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修辞手法,其用法引起了愈来愈多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明喻、暗喻、换喻及提喻的角度对比喻的用法作了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5.
提喻和换喻是两种十分相近的修辞格.它与换喻一起相当于汉语的修辞格"借代".由于两者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很容易为读者所混淆.本文为了使读者对提喻有更好的了解,单独把提喻列举出来,和大家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6.
运用语意论在分析词语多义结构与三个"比喻"的心理动机的关乐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现行通用的七部国语辞典和大量的网络用例的检索、归类,具体分析了「まずぃ」、「ぅまぃ」、「おぃしぃ」的新旧意义,同时专门对派生语义产生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换喻在普鲁斯特的文学世界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却因为隐喻的强势地位而受到了一定冷落。本文旨在通过对隐喻和换喻的关系探讨,对换喻关系哲学意义的探寻,以及换喻对普鲁斯特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三方面的研究,挖掘并论证国内学界鲜有提及的普鲁斯特换喻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转喻     
转喻是一个常见的辞格。来自希腊语μεToωμa,意思是ПepeMeHa ИMeHИ(名字转换),ПepeИMeHOBAHИe(更名)或ПePeHOC OoЗHaЧeHИЯ(借此代彼),一般译作“转喻”,或“借代”,“换喻”。如ЗaПaП代指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散文集<文化苦旅>的细读管窥其散文创作的特征:余秋雨以超我式的主体洞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和悖论,并以"复义"、"隐喻--换喻"等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洞见.  相似文献   
10.
换喻和提喻是英语中常用的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是不直接说出人和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同原来的人和事物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名称来代替.但换喻强调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联性;而提喻侧重的是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