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73篇
科学研究   19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原棉含杂率试验方法中获取杂质的科学性提出了异议、分析了原因、并阐明了解决的方法 ,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倒比例细号纱 CJ6 0 /T4 0 5.9tex生产与讨论 ,采取了合理的纺纱工艺 ,稳定了成纱质量水平 ,有助于此类产品积累生产经验 ,增加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为害最重的病害之一。在棉花生产上,瓜棉套种棉花由于播种早、前期肥水多,利于棉花黄萎病早发生。棉花生长中期连降暴雨,易造成棉花黄萎病大发生。若用不同药剂组合进行防治,即可控制其为害,促进棉花生长,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棉花施用惠满丰有机复混肥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季不施肥,皮棉产量50kg/667m~2以上的生产条件下,棉花施用惠满丰有机复混肥30-70kg/667m~2,伏前桃增加1-1.5个,株高增加9.9-17.1cm,茎粗增加0.2-0.8mm,有效果枝增加约1.3个,单株成铃数增多1.1-3.1个,单铃重约增加0.4-0.5g,霜前花率提高3-9个百分点,衣分、子指也有所提高,比对照增产皮棉14.1-31.8kg/667m~2,增幅27.4%-61.1%(平均45%)。在等养分量情况下,惠满丰有机复混肥肥效优于化肥。惠满丰有机复混肥的经济合理施肥量为70kg/667m~2。  相似文献   
5.
以抗虫棉品种和非抗虫棉杂交,在选择的条件下对F2代单株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就综合农艺性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4.95%,基本反映遗传信息.各主成分分析结果依次为:结铃性因子、形态因子、铃重因子、衣分因子、营养生长因子.依据主成分评价,较为理想的杂交F2代抗虫棉单株应是第1主成分较大,第2主成分适中的品种,即以果节数、果枝数和结铃数多,果枝夹角、株高和铃重适中的类型.通过5个主成分的总得分,构建出新的一个F2代单株选择指数,可以此作为F2代单株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该文介绍了转基因的概念和重要性,并综述了棉花转基因技术途径和方法.系统地论述转基因在棉花抗虫、抗除草剂、抗病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未来棉花分子育种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2004年上市以来,棉花期货在棉花贸易及纺织生产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湖北银丰集团为例,分析棉花期货的套期保值作用及其运用,试图为广大棉商提高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8.
棉花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生产涉及2亿棉农的生计和近2千万纺织工人的就业,因此,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棉花生产面临总量严重不足和纤维品质偏低等问题。提高棉花的产量、改进其品质,对增加棉农收入、促进我国纺织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我国色织产品和苎麻纺织品的发展趋势,详细分析了苎麻/棉色织提花方格面料的设计和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主要总结了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改革中将跨学科教育理念融入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突出应用、强化能力、注重创新理念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向跨学科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设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定位于服务棉花全产业链;采用“2.5+1+0.5”分段培养方式,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部分核心课程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促进传统教学模式向跨学科教学模式转变。同时,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新农科”建设的结合度、教师的实践能力、社会及企业参与度等方面分析改革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