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1篇
教育   523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41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宗元佛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统合儒释” ,从理论上讲 ,有其历史的、文化的推演逻辑 ,其佛学思想对佛教在中国本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是士大夫吸收、消化佛教的一个典型。本文分析了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的价值、意义 ,并结合今人对之的具体评价 ,提出了与冯友兰、孙昌武、郭绍林等人不同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2.
标题用语取自于清代孙星衍在山东为官时所作的诗句.其全文是:"骢马红旌静不喧,来从玉宇带高寒.三齐名士争投刺,一路青山送到官.使者车单如客过,圣人家近借书看.清时不用矜风节,惭愧儒冠换豕冠"(1).由此可以想见其"儒吏风流之概"(2).  相似文献   
3.
晚明大山人陈继儒化性格的构成有极其丰厚的土壤。晚明社会思潮与生存环境对化心态的影响使陈继儒具有圆通的处世哲学、强烈的忧患意识、严格的道德自律和清醒的审慎心态,从而构成了他独具有性的化性能。  相似文献   
4.
千年前的苏轼在滂沱大雨中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感叹,这时候的他早已名利尽失.上天似乎也很嫉妒他的才能,让磨难接二连三地光顾他,他不得不落魄而狼狈地出逃.然而,在这突如其来的改变他一生的倾盆大雨,以及遭受的无数磨难面前,他却能面对人生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保持着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其独特的人格思想,造就了辉煌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5.
从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起源出发,分析了儒法两家法律思想各自的缺陷,及对于封建专制主义的长治久安的影响,得出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被统治者奉为正统法律思想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李白乃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而且在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上,李白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他身上,儒、侠、道、释都有体现,并获得了完美的融合.而其中侠、儒两大思想亦获得了和谐的统一,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李白的政治历程、诗歌内容及风格来看,"援侠入儒"是李白思想性格中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崇尚功名、追求建功立业以及昂扬奋发的执着热切的兼济意识与进取精神构成了唐诗的主体精神。唐诗或以慷慨报国、昂奋热情的豪迈见长,或以痛斥时弊、无所畏惧的批判称。考察这种精神的内核,则是由时代的雄强、儒侠思想的相互渗透共同建构的积极入世、弘扬自我、张扬个性的强烈的主体意识。这种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必然呈现出苍茫壮阔、刚健雄浑的境界,从而形成唐诗最具个性色彩的阳刚美。  相似文献   
8.
魏晋玄学在各发展阶段虽有不同特点,但始终围绕“名教”与“自然”问题进行儒、道整合,试图形成一种适合现实社会需要的指导理论。但客观结果却与理论目标相悖离,魏晋玄学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并不成功,而它在儒、道整合中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精神,即现实基础上对美的极致的追求。对这种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实际上就是对魏晋玄学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9.
韩愈苏轼岭表处穷殊异愈贬潮州,披述艰辛,戚戚怨嗟.卵巢之忧,丘首之叹时见于诗,韩愈执于情者也.执于情,故入而不出,往不知返.晨趋丹陛,惟知有君;夕贬南荒,心存魏阙.故孤臣危泣,哀感君父,图异日之鹏举也.韩愈执于儒者矣.苏轼居惠,安土忘怀,随缘自适,深于哀乐而不滞,罹于忧患能自遣,入而能出,往而知返,尊儒而不执于儒者矣.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其苏轼之谓欤?然轼终不改尊儒之初衷焉.愈求哀君父,有所待焉;轼潇散度日,以观变焉.故愈之与轼,处穷虽异,归儒则一矣.  相似文献   
10.
《日本灵异记》中有几则"不孝"故事,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日本人的亲子观。由于古代日本不存在"孝"观念,在全面接受儒、佛思想后,必然会产生冲突。本文以《日本灵异记》中的"孝"与"不孝"为研究对象,从《日本灵异记》中展现的亲子关系、从亲子关系的变化看《日本灵异记》中的"孝"、《日本灵异记》中的"孝"的知识背景三方面来做出阐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从这几则不孝故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人虽然接受了"孝"思想,但并未完全消化,且具有儒、佛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