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4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如何看待义和利的关系,不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是新中国建立前后都有不少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确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才得以健康成长起来.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详细阐释大学生就业观和高校职业教育的概念下,通过儒家传统命题“义利之辨”下义利观的内涵及主要内容的阐释,剖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和高校职业教育所存在的泛滥的“重利”思想和缺失的“义”的思想的现象,以“立志”“慎欲”“崇义以养利”为切入点,为高校职业教育提供一条培育大学生义利兼顾的就业观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问卷发放的形式对当前青年人在义利观的概念及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学习动机、择业、价值取向、婚恋观、入党动机六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加强青年人义利观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5.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需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对传统的义利观进行剖析 ,指出传统的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存在的价值 ,又有消极影响 ,只有对其扬弃 ,使传统的义利观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才能真正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及不同的人和一价值观和道德观,我们党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义利观,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引导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谋取物质利益时,其思想和行为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7.
黄侃 《德育信息》2002,(2):78-79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并发扬着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精神”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要义和利的关系上形成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中国传统化来说,处理义利关系的一贯原则是“重义轻利”。孔子的义利观,总体上说是先义后利;孟子在义利观上,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认为只有实行“仁义”,才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荀子综合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继承了孔子,孟子的义利观,强调必须“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这样方可义利两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义利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这种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避免了把义利对立起来,片面重义或重利的单一性;强调二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执一端。  相似文献   
9.
所谓义利观,即关于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基本观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体系,就是要集中解决义和利的矛盾。社会主义义利观是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和利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利”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义”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责任要求和责任领域。只有坚持以义导利,殖利守义,做到义利并重、义利互济,才能把握义、利关系的有序发展及其正确定向  相似文献   
10.
义利观是指如何认识"义"、"利"以及如何处理"义"与"利",即道义与利益之间关系的思想和观点,是中国古代荣辱观的理论渊源,是义利观在伦理领域的进一步展开。人性是可变的,人们最终会趋向于善,即"义",这是人们趋荣避辱的道德支点;社会物质条件,即"利",对人们的荣辱观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人们趋荣避辱的物质前提;如果"义"和"利"发生冲突,要坚持先"义"而后"利",甚至舍"生"取"义",这是人们评判荣辱的尺度和标准。深入探讨古代荣辱观的理论渊源,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荣辱观的思想精髓,并进而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