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2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8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钟嵘《诗品》将与他稍早的南齐诗人王融列居下品,其对于王融多称表字,引起后人争议。《四库全书总目·<诗品>提要》最早提到这一问题,但给出的解释显得含混。结合齐梁易代之史实,钟嵘之所以称王融表字,既非有所私尊,亦非避齐和帝之讳,而是避梁武帝之忌讳。  相似文献   
2.
南朝帝王与文人的关系,与汉代帝王对文士“俳优蓄之”的观念不同,在南朝诸帝中,梁武帝虽称不上很杰出的政治家,但他以帝王之尊,引纳赏接文士,梁代著名的文人,几乎都和他有过文学活动上的关系。梁武帝的爱好文学和驭下宽容,多少给当时的文人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他们能够比较安心地创作,促进了梁代前期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一苇渡江     
《现代语文》2007,(6):59-59
中国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是天竺国佛教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的嫡传弟子。有一天,达摩问师傅般若多罗大师:“我得法以后,应该到什么地方去传法?”般若多罗回答说:“去震旦。”达摩遵照师傅嘱托,东行来到中今国。首先在南朝都城金陵晋见了梁武帝萧衍。两人观点不同,话不投机。达摩不辞而别,渡江北上到魏都洛阳。  相似文献   
4.
钟正和 《知识窗》2007,(1):20-21
从公元937年绵延至1253年的大理王朝22代国王中。先后有9位国王禅位为僧,再加上被迫逊位的1人,便足足有10个国王最后都当了和尚,送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曾四次皈依佛门,都因群臣的苦谏仍然归座龙椅。清朝顺治皇帝也曾因爱情不得意而试图出家,却被其母后阻止。此外就别无帝王出家之事了。  相似文献   
5.
唐山 《中学生百科》2011,(27):29-30
南朝时,梁国东阳太守何远与朋友开玩笑,曾经许诺一道悬赏:"有人能抓到我一句假话,我就给他一匹缣作为酬谢。"这句话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因为抓强盗的悬赏不好拿,毕竟  相似文献   
6.
李龙 《武当》2009,(6):6-7
佛汉内家拳属于少林派系,相传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大通(公元527年)年间,达摩禅师东游汉土,人住少林寺,将佛法之宝传留少林寺住持,该佛法神功遂成为少林寺镇山之宝。佛法神功历代为少林武僧秘密传习。从此,佛法神功被寺内高僧定为佛汉捶,以技击、养生、内功为特色,乃寺内看家护院之拳法,被尊为“少林暗藏门”。“佛汉内家拳”简称“佛拳”,亦称“佛汉捶”。  相似文献   
7.
在梁代诗坛上,梁武帝萧衍贡献卓著,为后世文史论家称道。他以自己的创作为表率,推动了梁代诗歌创作的兴盛。他还以帝王之尊广交文人学士,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他大力提倡诗歌创作,诗文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极大提高,实际上他已将诗才作为"取士"的一项重要参考标准,这些举措对当时诗歌创作的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对当时的文士聚会和诗文世家的创作也有正面的影响。他要求文士们讲究诗歌创作的声韵、用典等技巧及艺术形式,对提高诗歌形制的正面意义不可忽视,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张辉 《华夏文化》2012,(1):13-15
梁武帝萧衍(464—549),南朝梁开国皇帝,在位48年,崇信佛教,甚至戏剧性地三次假意舍身寺庙,最后由臣下赎回,也正因此,后人往往用佞佛来评价他。然而在他佞佛现象的背后,不仅没有忽视儒学和道教,而且坚持三教兼存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顺序与功能     
梁武帝写过一首《子夜冬歌》的诗,其中有一句日:“一年夜将尽,万里人未归。”显然,这句诗不错,它成功地再现了这样一个沉甸甸的场景,即:新年守岁之际,一家人在期盼着团聚,可是,万里之外的那个亲人却还没有回来。  相似文献   
10.
三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晚年的梁武帝与梁後期政治 南朝宋、齐二朝,宫廷内政治斗争残酷而惨烈,宋之武帝、文帝,齐之高帝、武帝,史称英明之主,然嗣主多残暴之君。如宋文帝之子元凶刘劭弑父,为恶不悛,武陵王刘骏起兵,废杀刘劭自立,是为孝武帝。刘骏死後,其子刘子业凶暴逾于常人,为刘或所废,即明帝。明帝猜忌宗室,大行诛杀,《南史·後废帝纪》说:“孝武帝二十八子,明帝杀其十六,馀皆帝(後废帝刘昱)杀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