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教育   25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7篇
信息传播   6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2.
“新闻侵权”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或其他新闻媒体所播出、刊发的报道、评论内容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行为。其主要表现样式是指损害或侵害公民或法人的“人身权”中的“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  相似文献   
3.
余艳青 《青年记者》2006,(20):33-34
2005年12月2日《华夏时报》未经同意,在相关报道中不仅用了艾滋遗孤小莉(化名)的大幅脸部特写照片,而且将她的真名、曾用名、弟弟及其父母因艾滋病去世、父亲(现已去世)的照片和名字全部登出,还大量报道了未经小莉同意的其他隐私,这与当初采访时“不能用小莉的照片,不能用真名”的约定截然相反.作为小莉的监护人之一的靳薇教授被逼打官司,状告该报侵犯肖像权和隐私权.这也是全国首例艾滋遗孤自诉侵害肖像权和隐私权案.  相似文献   
4.
2005年新闻侵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学术界对新闻侵权的研究依然热烈,新闻侵权仍是新闻法研究的重点,研究的内容还是主要涉及新闻侵害名誉权研究、新闻侵权预防及应对研究、新闻侵权诉讼研究、新闻侵害肖像权研究、新闻侵害隐私研究等方面。新闻侵害名誉权研究自1985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过上千起新闻官司,在这些新闻官司中,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名誉权的纠纷而展开的。2005年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陈家镛院士因被误报逝世状告《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一案,法院最终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十日内向陈家镛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驳回陈家镛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  相似文献   
5.
自己的写真照片莫名被影楼“出样”悬挂,男友也因此告吹。11月9日,江苏宝应县消协成功调解了这起因广告侵犯消费者肖像权而引发的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6.
随着公民们法制意识的日益增强,摄影记者面临的法律“地雷”,正变得更加“易爆”。精彩照片的背后,也埋着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纠纷。  相似文献   
7.
有“中国第一毛孩”之称的于震环以侵犯肖像权为由,将环球嘉年华(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告上法院。石景山法院近日受理此案。  相似文献   
8.
数码摄影的出现给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尤其是照相行业,但是随着数码照相的普及,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相似文献   
9.
新闻侵权的形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杰 《新闻界》2004,(2):67-68
近年来,我国状告新闻媒体的官司急剧增多。以广州市为例.近5年来,全市两级人民法院受理新闻侵权诉讼案件共计160件,受案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仅2002年就受理67件新闻侵权案件,被告新闻单位从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到电视台、互联网站都有。不仅如此.该市新闻单位败诉的比例也有所上升。2000年媒体败诉5件.占29.4%;2001年媒体败诉14件.占34.1%;2002年媒体败诉24件,占35.8%。这些情况与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权利意识增强有一定关系.但也反映出新闻单位在报道过程中的瑕疵是新闻侵权案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夏冰 《新闻窗》2011,(2):123-124
肖像,是指通过绘画、照相、雕刻、塑铸、录像等方式把自然人的外貌在物质载体上予以再现出来的视觉形象。肖像是自然人真实形象的物质化再现,而通过语言、文字、声音等方式描述某人真实形象的情形,不被认定为肖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