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8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运动性疲劳的细胞机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人们对其产生的机理仍未达成一致的看法。本文就运动性疲劳的机制问题对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及最新进展情况试作阐述。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年来用于调理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各种措施,包括营养补剂、中医中药和免疫调节药物。其中着重探讨了一种新的免疫增强剂,即草分枝杆菌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是:体育运动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出现肌肉延迟性疼痛的同时,伴有肌组织结构和功能及血液生化成分的改变,表现为细胞肿胀、肌力下降、血中肌肉酶活性升高等等。研究发现肌组织的这种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是暂时的,它可随运动员对某一运动形式,负荷的适应而逐渐消失。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诱发机理并不十分明了,目前认为很可能与肌组织的机械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2例汗孔角化症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并发症、临床治疗以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全面认识汗孔角化症。在我院从2007年12月至2013年07月期间治疗的汗孔角化症患者中,详细询问家族史、病史、发病情况及提供伴发病诊断依据和治疗情况,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辨别特征性皮损,对其进行病理活检确诊,并进行相应治疗。有22例皮损形态、组织病理改变均具有特征性,确诊为汗孔角化症,19例患者为青年人,其中16例有家族遗传史,19例无系统性疾病史;3例老年患者,无家族遗传史,其中2例患糖尿病和高血压多年,常年服药;另外1例有骨髓移植史。汗孔角化症是显性遗传病,特征性皮损为棕褐色斑块,中心萎缩,境界清楚的角化性边缘,一般经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确诊。一直以来认为家族遗传史、光照、外伤、感染因素最易诱发此病,但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免疫机制紊乱因素成为汗孔角化症的发病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饮品对大鼠生化、形态学和细胞凋亡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中药饮品的功效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科学数据。方法:SD大鼠48只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运动疲劳模型组、实验一组、实验二组。除对照组以外、余三组均进行运动跑台训练。实验组中药饮品灌胃。运动结束后,大鼠取骨骼肌检测。结论:两种中药饮品能够有效降低降低骨骼肌中的MDA含量,增加骨骼肌的总抗氧化能力。增加大鼠海马的总抗氧化能力,减少MDA含量。阻止caspase-3的活化,最终达到对抗细胞凋亡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疲劳中医症候分型及方剂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疲劳中医症候分型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分析中医症候类型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运动性疲劳各型方剂应用特点,总结归纳出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用药及组方特点,以期为进一步丰富方剂配伍规律及指导临床正确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为进一步研究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制 实验方法采用对大鼠进行为期8周,每周6次,每次150min的游泳训练,测定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细胞因子等免疫指标、血清Gln、Arg含量以及淋巴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显示:①8周大负荷训练后,大鼠血清IL-2含量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显著降低,而血清sIL-2R含量却显著升高。②8周大负荷训练后,大鼠血清Gln、Arg含量以及血清GM-CSF含量显著降低,而淋巴细胞凋亡率却显著升高。结论为:①长期大负荷训练可以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显著降低;②长期大负荷的运动训练可以导致血清Gln、Arg含量的降低和外周淋巴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运动性免疫抑制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电针疗法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作用。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安静组(A组)、运动即刻组(B组)、运动后60min组(C组)、运动+电针1组(D组)、运动+电针2组(E组),采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建立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D组和E组分别采用2/15Hz、2/100Hz不同针刺频率进行干预,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皮质酮、睾酮以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与安静组比较,其余各组皮质酮(C)均明显升高,睾酮(T)显著降低,血清T/c比值具有显著性(P〈0.05);与单纯运动C组比较,电针干预组血清MDA均降低,SOD均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电针干预组组间比较,运动+电针1组(D组)较运动+电针2组(E组)血清MDA降低,SOD升高,其中血清SOD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能有效防治运动性疲劳。不同频率针刺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效应不同,2/15Hz频率针刺效果优于2/100Hz频率针刺。  相似文献   
9.
支链氨基酸与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支链氨基酸与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支链氨基酸与运动性中枢疲劳、外周疲劳以及支链氨基酸的毒性等方面加以综述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结果表明:支链氨基酸与人体运动能力关系密切,能够为长时间的耐力运动提供能量储备,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而且可以调节引发运动性疲劳的外周机制,推迟运动性疲劳的出现,运动后补充支链氨基酸还可以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但至于支链氨基酸对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影响及其抗中枢疲劳效应,在长期训练中补充BCAA是否有减少和修复肌肉损伤的能力,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服用大量BCAA是否对大脑和肌肉产生消极作用,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简要总结了运动导致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图特征,介绍了表面肌电图主要测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指标的特异性做了小结:MPF对于反映肌肉疲劳较MF更具敏感性;MPF在反映肌肉功能水平差异方面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IEMG则是反映肌肉随时间而延长出现疲劳的1个良好指标。并对可能导致表面肌电图特征改变的机制作了探讨,最后对其应用在肌肉疲劳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