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4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人的主体性及其道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性一直是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中心问题 ,也是现代文明的核心内容。人类主体积极、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的主体性活动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必然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其中 ,道德是主体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道德一方面制约人的行为 ,另一方面激励人们去追求和发展 ,为主体性的发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有着较强主体意识的群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主体性教学,是一个需要深化研究和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性发挥的并不充分,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致使教学实效性较差。本文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性发挥欠佳的原因和实施主体性教学价值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应从树立主体教学理念、和谐主体教学关系、明确主体教学目标、改进主体教学方法等方面积极实践主体性教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探讨和分析早期与现代人的主体性差异形成的原因 ,从一个侧面深化对主体性的研究。作者认为 ,影响早期和现代人主体性差异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 :主体活动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因素等 ;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文化智力因素和思想道德因素等。本文中的“早期”指原始社会 ,“现代”指进入大机器生产以来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Objectives

Evaluators examining the same evidence often arrive at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conclusions in forensic assessments of child sexual abuse (CSA).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dentify and quantify subjectiv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such disagreements so that interventions can be devised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case decisions.

Methods

Participants included 1106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of child maltreatment representing a range of professional positions or job titles and years of experience. Each completed the Child Forensic Attitude Scale (CFAS), a 28-item survey assessing 3 forensic attitudes believed to influence professional judgments about CSA allegations: emphasis-on-sensitivity (i.e., a focus on minimizing false negatives or errors of undercalling abuse); emphasis-on-specificity (i.e., a focus on minimizing false positives or errors of overcalling abuse); and skepticism toward child and adolescent reports of CSA. A subset of 605 professionals also participated in 1 of 3 diverse decision exercises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the 3 forensic attitudes on ratings of case credibility.

Result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identified 4 factors or attitude subscales that corresponded closely with the original CFAS scales: 2 subscales for emphasis-on-sensitivity and 1 each for emphasis-on-specificity and skepticism. Attitude subscale scor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y sample source (in-state trainings vs. national conferences), gender,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professional position, with Child Protective Service workers unexpectedly more concerned about overcalling abuse and more skeptical of child disclosures than other professionals—a pattern of score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probability of disbelieving CSA allegations. The 3 decision exercises offered validation of the attitude subscales as predictors of professional ratings of case credibility, with adjusted R2s for the three exercises ranging from .06 to .24, suggesting highly variable effect sizes.

Conclusions

Evaluator disagreements about CSA allegations can be explained, in part, b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3 attitudes related to forensic decision-making: emphasis-on-sensitivity, emphasis-on-specificity, and skepticism toward child reports of abuse. These attitudes operate as predispositions or biases toward viewing CSA allegations as likely true or likely false. Several strategies for curbing the influence of subjective factors are highlighted including self-awareness of personal biases and team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自我观蕴藏着独特的内向传播智慧,主要体现在要求自我确立起惟道是从的主体意识,进而以道的符号象征意义为媒介来引导自我省思,不断消除世俗价值观的污染,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自由的人生境界。与侧重考察自我的社会性西方内向传播理论相比,老子的内向传播智慧更倾向于消融社会性对自我超越的干扰,注重自我内心通过向道的复归而实现自我升华。  相似文献   
6.
从情态的角度考察“大不了”的语义内容,可以对“大不了”的四种用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大不了”在语言使用中可以表达认识情态、道义情态、评价情态三种不同的情态语义,但在语用功能上却表现出一致性,都反映出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严重程度进行主观小化,持有不以为然的主观态度。本文最后对“大不了”的主观性特征进行了考察,认为不同语义内容的“大不了”包含的主观性强弱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7.
女权运动的兴起、译者地位的提高,使得很多女性译者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得以彰显,从而提高女性译者的地位。实践过程中,女性译者通过对原文的操作进行了隐形与显形的彰显。此举不仅提高了译者地位、很好地配合了女权运动,而且也使翻译具有跨学科性。但其翻译理论过于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从而减弱了翻译的忠实性,忽略了读者。  相似文献   
8.
汉语句子中连动成分排列大部分按照动作发生先后顺序或者事理因果顺序,一般认为动词顺序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但是在交际过程中,根据交际者说话内容不同,所要强调信息不同,有时候可以打乱这种排列顺序,由此产生了连动成分语用性移位现象,而且这种移位带有主观性。对语用性移位情况从主观性角度阐释,利于人们用更准确言语形式传达信息。  相似文献   
9.
师德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从教育主体的视角出发,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对教育事业的信仰是教育主体的终极价值追求;“以身示范”是教育主体获得最佳教育效果的主要手段;对教育的坚守是教育主体应当具有的道德自律。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教育主体的教育素养。每个教育者都应当以此为自己的追求,身虽不及,心向望之。  相似文献   
10.
教育改革中的教师改革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改是否成功往往起到重要的影响。韩国曾经在20世纪末发起过一场长达十年的教育改革,在此过程中对也尝试积极地对教师进行改造。韩国人类学家徐根元对此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研究。作者指出,这次教育改革主要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威权式改革,并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对教师的价值重新进行定位,使得教师的主体性被剥夺,并成为利用改革过程中提供的资源为个人牟利的个体。通过两个田野调查个案的比较,作者揭示了这场教育改革的弊端。最后,作者用“蒲公英”和“向日葵”来象征性地表达,在这场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价值日渐凋落,而追求个人成就的功利性教师茁壮成长。这意味着这场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