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27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的稳定、繁荣是以诚信为基础,学校教育中,其竞技体育决不可陷入缺失的怪圈。由于教师的言行具有示范性和后延性的特点,出自于教育者的不讲诚信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对成长的学生造成极不良的影响,所以,体育工作者应十分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传。通过严格各种竞赛、训练等手段,将体育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公民信用观念和意识,使之成为具有睿智思想,美好人性与健康体格的对社会有益的人。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成了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的基础。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信用制度的中心环节,是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是政令畅通的保障。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振,政无信不畅,国无信不兴。  相似文献   
3.
鲁迅终生处于被利用的境况,他不断为此而困惑,而苦恼,然而却始终陷于此而不能自拔。这一方面表现了人性的窳劣,一方面也表现了鲁迅心地的单纯与致诚。  相似文献   
4.
针对诚信美德教育注重形式忽视其实效性的问题,笔者研究出了切实解决问题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方法,以期与同行交流切磋.  相似文献   
5.
对和谐社会中人际和谐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全社会人与人融洽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无所谓社会的和谐。本文分析了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对和谐社会的认识,第二部分分析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日益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向,尤其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校园里也充斥着许多虚伪丑陋的现象,大学生有意欠费之风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大学生有意欠费的心理因素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少数大学生有意欠费现象,并就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蒙田论友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田结合自身的经验探讨友谊问题,把友谊划分为普通友谊和崇高友谊.普通友谊表现为四种形式,即血缘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爱的,它们总是与世俗的功利目的或需要相联系,友谊本身手段化,是低层次的;崇高友谊是以真诚为基础的两个品德高尚者的相互吸引,友谊自身即是目的,它是通向人生幸福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诚信教育与助学贷款分离、诚信教育诸多错位、助学贷款办理信用缺失等问题,影响了助学贷款政策的正确执行。必须在处理好集中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诚信教育延伸、银校和谐舍作等问题的基础上,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与诚信教育的一体化。认清国家助学贷款特点,抓住教育关键时期,广泛开展经常性的诚信教育和宣传,认真做好贷款资质审查,严格监督助学贷款资金使用、适时进行诚信再教育等措施,落实对贷款学生的自强教育、创业教育、激励教育、真情教育、心理调适教育,是实现国家助学贷款与诚信教育一体化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昌,践行“以德治国”方略,必须恪守诚信。当前,我国诚信缺失严重,实践以德治国.必须重铸诚信。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诚信危机剖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现象,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诚信教育应加强信用教育、规则教育,并将其转化为大学生自身道德良知的觉醒与道德情感的内化。通过教育者有步骤地实施道德认识、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教育计划,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