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译论以原文和作者为中心,译者处于边缘地位,依附于作者而存在.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得到了关注,译者的主体性成为译介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本文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分析译本语言的翻译特色,并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充分彰显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3.
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阐释学就是研究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基础,对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李继宏译本中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说明译者的主体性贯穿翻译的的四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4.
《论读书》是培根散文中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译者众多,但王佐良的中译本语言凝练,文笔流畅,传神地表达出了原作者的意图。本文试从乔治·斯坦纳翻译阐释运作理论的四步骤来分析王佐良《论读书》的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5.
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中四个翻译步骤为理论指导,以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通过分析以期证实翻译家葛浩文的主体性作用在这四个具体的翻译步骤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6.
阐释学作为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与翻译研究密切相关,因此翻译理论家又逐渐发展出阐释学翻译观,以进一步剖析、指导翻译研究和实践活动。陕西乡土文学作品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所在的地域环境为依托,通过一系列丰富的人物形象、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乡土风情的呈现,经过作家的生动描述和想象,勾勒出的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文化图景。该文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为理论基础,以陕西乡土文学作品《青木川》英译本Greenwood Riverside为分析案例,从信任、侵入、吸收、补偿4个分析步骤,对译者翻译译文时用到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归纳文学作品外译时文化现象的处理策略,旨在推动我国乡土地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译者,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主体.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译者的研究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并逐渐深入.本文将尝试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根基,以《十五从军征》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各自主体性造成的翻译差异,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西风颂》是英国诗人雪莱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中文译者众,当中数王佐良的译文无论在韵律上还是意象上都翻译得较为出色。对王佐良翻译的《西风颂》进行分析的论文很多,但皆从诗学的角度分析,论文试从阐释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解构王佐良翻译《西风颂》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译者逐渐从边缘地位上升到文化传播者和历史参与者的中心地位。译者主体性作用这一课题在翻译研究中逐渐彰显,并且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汪榕培和亚瑟威利的《乐府诗》英译为例,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来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运用翻译四步骤理论,自"信任""侵入""吸收"与"补偿"四个角度对《葛底斯堡演说》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由此充分展现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的过程即是阐释的过程,在进行阐释活动时,正确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不偏不倚,对于提高译文质量、落实好翻译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