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52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康有为、严复但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杰出的政治活动家 ,他们还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 ,发表了大量的著述 ,形成了具有共同特点的教育思想 ,因而他们也是中国近代卓越的教育家。康有为、严复由于各自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实践的不同及思想认识的不同 ,所以他们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科学的发展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看到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初就提出科学救国的方针,并积极宣传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希望以此使中国走向繁荣。但是,落后的社会制度一直是科学发展的桎梏。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得到了很大发展,反过来又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着新中国社会的前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作为科普宣传阵地的博物馆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科教兴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张欣悦 《兰台世界》2006,(4X):61-61
谢荫昌,江苏武进人.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化教育方面的代表人物,第一任奉天省教育厅厅长,主张改革旧学制,发展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堪称教育救国的先驱。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有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问题的阐释集中反映在其核心思想理论体系“三民主义”中民族和民权两大主义的相关论述。为了探索救亡图存的道理和民族的独立自强,孙中山主张恢复民族精神。为此,他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提炼和阐释,通过古今中外纵横比较,肯定和赞扬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文明成就,应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成为实现民族主义或民权主义的基本路径和具体办法,从而将其转化为为现实革命服务的救国理论。孙中山立足于中国传统的根本取向,同时又顺应世界潮流开放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陈艳梅 《兰台世界》2016,(13):101-103
五四运动前夕,一些先驱思想家在挽救文化危机进而探索祖国命运这一时代命题上思想日趋成熟,表现出了敢于自我剖析与自我反省的勇气与主动创造精神。王国维是忧国忧民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美学家的姿态徜徉于"救国图存"这一世纪初年的时代潮流中,开始了他对自己民族文化与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自然经济的瓦解、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以及民众实业救国思潮三个角度的分析来诠释晚清中国经济领域的转型动力,探讨培养高中生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演变的学科素养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正>于敏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凭借科学救国,他带头揭开氢弹原理奥秘。那时的种种不为人知,现在也未必全都解密。如果不是荣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的"氢弹之父"的于敏也不会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无独有偶,随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全体掌声的响起,也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松轩先生瘁心教育的思想渊源和教育救国的办学宗旨、使学生“养成一主人翁资格,出而应世,俾国家转危为安,转弱为强”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的关键在于慎选教师以及突出国民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与实践这样三个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活跃于报界与教育界:坚定教育救国的信念1916年6月,经友人介绍,卢作孚赴成都任《群报》记者兼编辑。很快,卢作孚在报界就因其笔锋犀利,为人正直而小有名气,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倡导“教育独立”思想之先驱者。1917年夏,卢作孚辞职还乡,在合川县立中学任监学,兼任数学、国文教师。  相似文献   
10.
文学在抗战时期顺应历史潮流,宣传抗战促使抗战达到全面动员;这同时也促使了文学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全面而整体的结合,走向现实主义,实现了抗战文学建国与建立新文艺的双重目标。由此,文学与抗战的结合充分显示了文学在抗战时期的作用和功能,展示了文学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作用,同时,也为文学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表现空间,使文学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