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司马迁的作史思想深受《易》的影响,他的“通变观”与《易》道的精神是一致的,其思想脉搏里跳动着《易》的文化精神。司马迁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思想家。《史记》不过是以“整齐其世传”为手段,通过历史来发表自己看法的哲学著作。司马迁暗含着写一部显性的《易》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从中西比较的大背景来看,宗白华的时空观具有明显的发轫、演化过程和宇宙观渊源,在此时空观的基础上宗白华对中国审美时空的特点及表现方式作出独特诠释,其审美时空观与其它重要问题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是其整个美学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3.
陈士元是晚明著名的经学大家,其易学肯扬象、占,注重发明<易>中阴阳消长、治乱存亡之几和中道思想,力主"由象而钩几"的治易理路,体现出"汇解易象"、"比类明义,象理互通"和"以经注经,以史证经"等特点.此外,他还对<易经>的异文进行了蒐集和考订,捃摭了散佚的多家易说.这些在易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方法,以易道哲学为依据,以原始文化基因理论为视角,研究了易道哲学与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易道本体思想、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作为中国文化的原始文化基因,不仅构筑了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而且起到了建构框架的关键性作用。受易道文化基因的统摄,中国武术与"易道"建立起了一种水乳交融式的亲缘关系,其以易为据,引易为说,不仅促进了中国武术各拳种、门派拳理、拳法、拳技理论化的进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武术理论体系的基本面貌、特征和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5.
<周易>不仅开启了中年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力量.用读原典的方法,对<用易>进行了哲思,可以引领人生改变世界,提高境界,把握未来.<周易>对于自然、社会、人类规律的总结:"自强不息"[1]"厚德载物"[1-110页],至今仍然是中固人乃至全人类可以遵循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6.
逻辑与科学、哲学的关系是科技文化学和科技教育学的重要命题。有一种"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说法,是一种误识,影响了对逻辑的深刻认识和影响了对逻辑的教育,需要改变和超越:其一,中国古代没有明细的逻辑学并不妨碍其他学术的发展。其二,中国古典哲学的有些基本概念和观念的提出超越了西学。其三,按照中国古代观念,逻辑不是形式是名理,辩证不是逻辑是易道,辩证法与逻辑学是统一的。据此提出逻辑学中国化方案,建议增加三条定律:定义的约定俗成律、判断的同异交得律和推理的容欠理由律。我国大学高等教育的辩证法课,应重新设计,以克服西方传统逻辑学的狭隘和局限。  相似文献   
7.
在书法发展史上,易道文化精神始终贯穿其中,保证了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然而,当代一些“现代派书家”却严重背离了易道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否定汉字——对易道“意象”思维的背离;二、否定毛笔——对易道生命哲学的背离;三、否定传统审美观念——对易道“和合”原则的背离.由于这些背离,导致了“现代书法”的诸多弊端,因此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在所难免.文化回归,精神回归,是中国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易经》之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其中亦富含教育哲学思想,包括:养正于蒙,生养需待;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谦虚谨慎,革故布新;自强不息,济又末济。  相似文献   
9.
信仰概念的模糊,信仰根源的迷失,加之误把理想、主义、思想当成信仰,严重妨碍了正确信仰的形成,造成普遍缺乏精神家园,信仰危机让人忧虑。从《周易》的核心精神出发,试图探讨信仰的根源,认为信仰的本质特征为"敬畏",具有惩罚、尺度、皈依功能,信仰的对象是宇宙的本体和根本法则,即《周易》所含核心精神——易道,也即天道,乃信仰之根。  相似文献   
10.
本体问题是中西哲学始终关注的焦点,《易传》作者继承前贤成果,对易道本体问题进行了独到阐述,将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归为“易”或易道,并认为“易”道内涵阴阳、流变不息;为形上之道、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寂然不动、恒久存在”;“易”道“易简”不繁、顺适畅达。就人的思维水平而言,它是继老子之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而且,《易传》关于易道本体的思想以《易经》框架结构为表现形式,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关于自然和社会普遍规律的哲学思想体系,为易学义理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