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1篇
教育   376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束有春 《寻根》2021,(2):19-23
"买宴"一词,与今人聚饮时付款买单意同。在我国封建社会,曾出现大臣捐献钱财来参加国君宴会的情况,称为"买宴"。但南唐李璟、李煜父子的"买宴",却是臣属国的国君在为宗主国的皇上买单,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列传"中出现的"世家"字样,感觉与《史记》"本纪""表""世家""列传"的并列体例明显不同,将"世家"置于"列传"之中且下降了一个级别。原来,《宋史》将"十国"中为宋王朝所灭的南唐、吴越、南汉、后蜀、荆南(南平)、北汉政权,都在"列传"中用"世家"来进行记载,将"世家"附属在"列传"之中。  相似文献   
2.
昨梦芳洲采白藏.归期且喜故园春。(钱起《送褚大落第东归》) 有的诗题点明送别之意,诗中出现“白蒴洲”这个地点。如:  相似文献   
3.
<东越列传>中认为东越、闽越皆为黄帝子孙,体现了贯穿<史记>全书的民族大一统思想,而正是出于这种思想,司马迁对汉越之间的战争持肯定态度.东越等民族的内迁则有利于形成汉的一统天下,发展了我国的统一事业.  相似文献   
4.
章以《魏其武安侯列传》一为例,与《左传》进行适当比较,以窥探《史记》写人艺术的一般特征。论从五个方面展开阐述:(一)精心选择提炼典型事件,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现其性格,使人物性格显示出多元化的特征。(二)注意通过细节描写,从细处刻划人物性格。(三)多样灵活地运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形象。(四)合理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对话凸现人物性格,(五)巧妙利用“论赞”形式深化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5.
《史记》开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先河,为中国近世小说叙事艺术之滥觞。其小说叙事艺术的超前成熟,代表着古典文学的一个高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史记》中的叙事名篇,其人物刻画与叙事结构都已臻化境,由此可管窥《史记》小说叙事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司马迁笔下一篇较为特殊的文章。作者的叙事较少,而传主的文赋却选录极多。前人认为这是由于子长极为喜爱相如文赋所致,但从全篇的行文结构、作者对司马相如的评价及该文与《屈原贾谊列传》比较阅读而言,实非如此。司马迁选录相如的文赋,并非是欣赏其中雍容华丽的辞章的表层形式,而是结构全文的需要,也是借他人之文抒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司马相如本人,司马迁在字里行间透露了中肯但并不褒扬的客观态度,并不是"心折长卿之至"一语所能道尽。  相似文献   
7.
从对二十世纪以来《海上花列传》研究的论著与相关论文的梳理与归纳可知,学界对《海上花列传》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深层化,同时也有许多空间有待我们去开拓。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蔺相如的升迁发迹史,揭示蕴含在他本人言行中的司马迁的人才观。即,时势造英雄,危机出人才。缪贤和赵王是伯乐,而主要还在于蔺相如本身的智勇和爱国表现。文章还对廉颇的人才观进行了否定。  相似文献   
9.
细读《屈原列传》一文,发现它正面写屈原的文字并不多,倒是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来写楚国的历史和与屈原有关的一些人,正如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中所说的,《屈原列传》"通篇多用虚笔"。究其虚笔写屈原之处,共有六个方面,试分述之。其一,以上官衬其正。上官大夫是与屈原"同列"的官员,因争宠而嫉妒屈原的才能,于  相似文献   
10.
语内翻译不是简单的同一语言内部的语码转换过程,而是在同一语境内部,在保持一定时空距离的条件下,译者对原作做出的新的解释,并且是在对传统继承基础上的新的发展。这种继承与发展是语内翻译中译者阐释的结果,具体体现为译文与原文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张爱玲《海上花列传》的国语翻译集中体现了语内翻译中译者的阐释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