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5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初期宫廷文学之观念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建武十二年刘秀灭公孙述,削平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到和帝永元初约六十年间,为东汉一朝承平时期。当时活跃在文坛上的主要人物,是以班固、崔驷、傅毅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本文拟结合其活动环境,对这一文人群体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进行考察,希望藉此揭示这一时段的文学风貌,并界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宫廷文学与文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就文人活动环境及大部分作品的创作背景而言,东汉初期文学主要是宫廷文学。这一判断基于如下事实:首先,文人的主要作品多在宫中所作,或为献呈皇帝而作并因此成名。如班固于永平中除兰台令史,迁…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对民众的蒙蔽是当今西方文明的深重弊病,阿尔都塞学派非常关注如何启发人们去除意识形态蒙蔽的问题。通过对这一学派理论的评述,从文艺的创作实践、阅读实践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性道德观是一个人整体道德观和妇女观的重要组部分,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一成不变的性道德观是不存在的。透过性头等观的变革、更新,可以看出社会的进步。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在这一方面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践,给人以巨大的启示,具有鲜明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意"与"境"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意境——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做过论述,今人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被它所囿。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发端,结合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代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人的诗歌创作,诗歌鉴赏和诗歌审美评价提供有益的借鉴,正是本文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从传统化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大胆破除陈规,提出了“大散”的理论,为新时期本色派散的美学大厦添砖加瓦,他在散创作尤其是儿童学散的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6.
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同时也涌动着新诗革命的潮流。潮流激荡中,不少诗人逐渐形成了从创作实践人手探索汉诗现代化与新诗中国化以振兴诗歌的共识。一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中国气派的诗潮正在兴起,一批体现新诗中国风的诗人、诗作开始引人注目。上海盲诗人李忠利就是其中崭露头角的一位。  相似文献   
7.
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非常枯燥、乏味,甚至苦涩难懂。如何将乐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何把杂乱无序的各种常用记号系统化,如何把抽象的乐理概念形象化,如何运用音乐创作实践进一步掌握乐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下文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相似文献   
8.
刘真福 《中学语文教学》2007,(1):F0003-F0003
由北京大学诗歌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新世纪中国新诗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内外的诗人、诗论家、记约百人相聚在北京大学和友谊宾馆,共同研讨两岸四地新诗创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张庆先生的文集出版了,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喜,同时也多少有些意外:一是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能够出版文集,无论其学问如何,这在当今又能有多少人呢?二是在我的印象中,张先生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规定了一个国家未来数年的文学艺术秩序、标准和原则,在社会革命体制的调整与重构期,赵树理应运而生。他把农民作为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并将其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文学视域里。但我们研读赵树理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的作品,就会发现其创作实践与《讲话》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与工农兵结合"的内在精神少有契合而多有错位。这种不容忽视的错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赵树理及其作品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