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清朝是训诂的黄金时代,段玉裁、王念孙等提出了就古音求古义的观点。人们以此为手段,使古代经、史、子、集中的许多词义难题迎刃而解,这是训诂学上的一次革命。清之小学,在训诂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的当数王念孙父子,由于他们在训诂方面的卓越成就,被世人合称为“高邮王氏父子”。  相似文献   
2.
一、西汉人的名与字周代贵族出生三个月后要取名,长大成人,行过冠礼之后要取字。名和字之间在字义上一般都存在一定的关系。清代的王引之写过《春秋名字解诂》,是解释春秋时代人名和字之间训诂关系的专著。其后王萱龄著《周秦名字解诂》,俞樾著《春秋名字解诂补义》,胡元玉著《  相似文献   
3.
高邮王氏父子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大家,在清代《诗经》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王氏父子《诗》学成就得益于其家学传统、个人的勤奋努力以及同代学者的相互鼓励。他们以博采群书、融会贯通的治学精神,通过因声求义、归纳通例、以三家诗考证文字的治学方法,取得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就,并对现代《诗经》学研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名列前茅     
《家教世界》2008,(5):46-46
"名列前茅"的"茅"何所指?按常人理解,"茅"指茅草,但世上又哪有举茅草为旗的呢?清代文字家王引之早已指出:"‘茅’字当读作‘旄’。旄,正字也;茅,借字也。"因此,"前茅"就是"前旄"即前军所举之旗也,引申在前面的人。  相似文献   
5.
杨伯峻先生的《“可”作“何”用——语文质疑录之二》(载《中国语文》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一文,对王引之《经义述闻》中“可即何”之说,作了充分的发挥,并列举了《诗经》、《左传》、《国语》等先秦古籍的一些用例,作为王氏论据的补充.读了此文,我觉得此说很难成立,至少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分析王引之的词类术语,可以发现(1)其词类有较强的系统性,(2)术语尽管不统一,但其反映的词类基本上能与现代语法学家所分的类别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王念孙、王引之是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固然有其理学、国学基础,也与其科学、先进的研究方法有关,文章在文史大家萧一山、祁龙威等先生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其著作及有关评论对王氏父子的方法论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庄子《逍遥游》中"而征一国者",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译为"而取得一国之人的信任的人".可见,编者是将"而"当做顺接连词来理解.但笔者总觉得不顺畅,以为"而"解为"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9.
清代杰出的音韵学、训诂学、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的著作《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和王引之的著作《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学术界称为《高邮王氏四种》。论文简析了高邮王氏父子的学术成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高邮王氏父子和《高邮王氏四种》仍备受当代和现代学者推崇的观点,王氏父子迄今仍为治学的榜样,而他们的著作堪为当世学术的根柢书。  相似文献   
10.
吴琼 《兰台世界》2016,(8):101-103
"邦交"句读问题一直聚讼莫辨。笔者通过文献搜集和分析,认为《周礼·大行人》、《礼记·朝事》句读应为"诸侯之邦交",在上博简《曹沫之陈》中也有"邦交"之文例,否定了"邦交"一词为较晚时期才出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