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孤陋寡闻如我者,知道有编辑这个职业,还是在读大学以后.因为中文系里开设了编辑学专业,听大家说得多了,便知道了龙世辉,知道了周振甫,知道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知道编辑是戴着镣铐的舞者,知道编辑的本质是选择.后来也认识了一些编辑,他们生活优容、谈吐高雅、洞若观火、鞭辟入里,几乎是知识分子优点的集合体.那时我并不知道编辑的苦楚,后来,和编辑们接触得多了,才对他们的处境有更深的感触,还为此填过一阕歪词送给编辑朋友.歪词曰:"年来闲情抛却久,已至中秋,碌碌还依旧.日日纸堆常埋首,不辞镜里朱颜瘦.丹砂雌黄不离手,为问新编,何事年年有?独坐斗室星满楼,蝇头细批人眠后."朋友对其描述的编辑之苦,还是深表赞同的.网上也有不少关于编辑的段子,流传较广的一则:"君子坦荡荡,小人看稿子;举头望明月,低头看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看稿子;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看稿子;生当作人杰,死亦看稿子;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看稿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看、稿、子."  相似文献   
2.
正为纪念《随笔》杂志创刊三十周年,2009年《随笔》杂志编辑部同仁埋首旧纸堆,从180多期过往杂志的几千篇文章中精选出230多篇美文集结出版,取名《随笔三十年精选》,煌煌三卷近一百万字。彼时我已供职于这家杂志两年多,根据工作安排参与选集的部分编选工作,并担任该书编选具有集合呈现的冲击力量在参与文本的编选之前,我一直存有偏见,总觉得编选(或曰选编)算不得是件伟大的事——编选者本身并不生产  相似文献   
3.
丁裕国 《百科知识》2009,(16):32-32
在科学处于蒙昧时期的古代,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及其规律性虽然知之甚少,但古人对自然界的各种(气象)现象早就有所关注。仅从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来看,对诸如天气或气候演变等种种自然现象和经验性规律的描述,在不少典籍中几乎都有所反映。这些经验性记载或文学性描述,尽管并未揭示出具有普遍规律的自然奥秘,  相似文献   
4.
开始写这篇文章时,正是白烨与韩寒在博客上贴身肉搏之际,沉寂了许久的文坛终于在纷飞的唾沫和肆意的攻讦中聚集了几分人气.这场网上的交锋,让我们品尝到了一场互联网时代资讯的盛宴,原本费时劳神的传统出版行为被网上的轻松一"贴"搞定,读者的参与更是空前的便捷,"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互联网时代终成现实,会被纸质出版审读的道道关口挡住的内容在这里畅行无阻.这场公众参与的盛大狂欢会让当年意气用事的京沪文人自愧弗如,当年多少次的笔墨论争囿于出版与传播的局限,只能到故纸堆中去搜寻了,更遑论公众的深度参与.  相似文献   
5.
杨奎 《河南教育》2013,(2):20-21
去年11月7日《教育时报·课改导刊》第4版,刊登了鄢世洪老师《微博淘书》一文。文中讲到,鄢老师闲来无事,查看微博。突然,一条"售绝版书,机会难得,价格从优"的微博信息"跳"到鄢老师眼前,他眼前一亮,心想这里面肯定有许多好货。其中《释中国》是鄢老师最心仪但在市面上无法买到的一本书,他兴奋不已,赶紧回复。最后,他如愿以偿购得自己喜欢的书。鄢老师最后感叹:"这样淘书,真好,真快乐。"读了这则消息,我颇受启发:只要用心,总会"淘"到自己心仪的东西。对于开发校本资源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借用鄢老师的话,"淘"出校本资源。在废纸堆中,在"沉睡"的仪器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的电视屏幕,几乎被"王朝戏"所统治."王朝戏"不仅醉心于宣扬权谋,而且将权谋当作推动历史的动力.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创作者遗忘了人民,他们既忽略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力量,也忽略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缺乏现实生活的创作之源,只好到故纸堆里去讨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近年来"百家讲坛"电视栏目的走红,历史似乎一夜之间从纸堆中走进了寻常人的生活和视野中,人人学史、人人谈史成为时代的潮流。而随着更多的人认识到培养历史人文素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后,中学历史学科地位也随之提高。只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在应试教育的绑架之下似乎远没有"百家讲坛"那样充满吸引力,怎样才能让中学历史教学散发出应有的光彩,让它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笔者多年来奋战在历史教学一线,在观  相似文献   
8.
高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老在故纸堆中找材料,老师在文章中看到的材料不是屈原、陶渊明,就是李白、苏东坡,千人一面,没有什么新鲜感,且这样的文章根本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困惑。因而,要想学生的文章出新意,就需要在材料的现实性方面多下功夫。如何解决这个高中生写作中的老难题?需要在平时的写作中注重现实意识的提高,要提高,就要让学生有路子可走。下面笔者结合自己高二、高三两年的教学实际对此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大观周刊》2010,(29):18-18
微博流行.张发财也跟着成了网络红人。这个住在南宁的平面设计师,每天发布许多好玩的历史八卦。三五句话,引得无数粉丝竞折腰。几个月下来.张发财积攒了十几万字.现在印成书名曰《一个都不正经》。很多人坚信,张发财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观,他的段子体叙述,让千百年前的人物从故纸堆中爬起来。抖落身上的尘土.与今人同乐。  相似文献   
10.
抽奖时刻     
盛浩原 《新作文》2014,(10):15-15
<正>下午,三(5)班的教室里肃静无声,一种紧张的气氛油然而生。怎么一回事?原来班级里正在举行特色活动——抽奖免作业。黄老师微笑着走上讲台,打开了那只关系我们作业命运的盒子。"哗",一张张纸条争先恐后地从盒子里滑出来,摊了大半桌子。黄老师问我们:"谁先来?"一只只手像雨后冲破泥土的春笋,一一高举起来。黄老师请了一位同学上去抽奖,一只只手放下的同时,一声声叹气声接二连三传出,他们是因未被邀请上台而失望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