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刘文华 《中国档案》2016,(12):78-79
近代中国所称的“火油”,即照明煤油,因它一般由外洋进口,又俗称“洋油”,广东方言则称为“火水”。  相似文献   
2.
正被誉为"中兴之臣"的李鸿章于同治四年至五年(1865—1866)担任两江总督两年。《清宫扬州御档》第十七册收录了李鸿章在任期间及其前后,与李并与扬州相关的三件御档,分别是:同治二年(1863)《奏为兵饷支绌请旨敕下江苏巡抚李鸿章勿在扬州高邮等处招募勇夫事》(附件)、同治五年(1866)《晓谕奖励李鸿章等人事》、同治七年(1868)《奏为赴扬州与李鸿章晤商并察看丹徒等地荒田等事》。这  相似文献   
3.
1894年9月8日,正当中日两国在朝鲜惨烈激战时,一份奏折却在紫禁城里掀起轩然大波:江南道监察御史张仲炘弹劾正当前敌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罪名是骇人听闻的腐败、通敌。在这篇《奏陈北洋情事请旨密查并请特派大臣督办天津团练折》中,向以敢言著称的张仲炘,指控李鸿章及其子李经方向日本人出售大米和煤炭,李经方甚至与日本王室攀亲,还在日本开了一家洋行。张仲炘承认这些都是风闻,"始闻之而诧,继而不能无疑,如果属真,则自无怪乎纵容奸细、售买米煤之种种乖谬矣。"  相似文献   
4.
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在朝鲜进行的大规模战斗。1894年6月3日(光绪二十年四月三十日),清政府应朝鲜国王之请,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部前往朝鲜,协助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觊觎朝鲜已久的日本以此为借口,旋即派兵占据汉城至仁川一带的战略要地,控制了釜山和仁川港,并胁迫朝鲜政府,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7月25日,清军运输船只在丰岛附近遭日军偷袭,高升号被击沉。27日,清军与日军在成欢激战,清军退至平壤,与清政府所派卫汝贵盛字军、马玉昆毅字军、左宝贵奉军和丰升阿奉天练军盛字营及吉林练军会合。9月15日,日军向清军发动进攻,平壤之战打响。由于清军部署不当、主帅怯战、补给不足等原因,当天即溃败,至24日清军全部退回国内。平壤之战中虽然不乏作战英勇敢于牺牲的清军官兵,但也暴露了清军的脆弱和缺陷,不仅致清军完全退出朝鲜,而且日本由此摸清了清军的作战实力,为其进一步扩大战争,谋求侵略,埋下了伏笔。现由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电报档等档案中选编有关平壤之战的史料,其中涉及战前部署、战斗情况、战后奖惩相关人员等内容,可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