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719篇
科学研究   7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8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以载道”为支配的古代坛,在明清却出现艳情小说和大量的性行为描写,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成瘾性与体育成瘾性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邓文才 《体育学刊》2003,10(6):70-73
成瘾性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网络性成瘾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性成瘾,对身心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应该加强教育和管理;体育性成瘾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相结合的成瘾行为,对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应该得到提倡和培养。  相似文献   
3.
性行为过度随意低龄化——大学生性心理不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卫东 《教育导刊》2004,(13):53-53
前一段时期,河北某高校一位女生在参加体育课跑步时昏倒在跑道上,原来就在前一天,她刚刚做完了一次人工流产手术。随着社会开放度的增加,“性”在大学校园内早已不是学生羞于启齿的话题,但面对庸俗潮流中纷繁尘嚣的感官冲击,一些大学生在性心理趋向上表现出不成熟。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量度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多拉的魔盒”是个大家并不陌生的希腊神话故事,说的是有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了一个神秘的小匣子——魔盒。宙斯严令禁止打开,这反而激发了潘多拉姑娘急欲探究盒子秘密的好奇心,终因挡不住猎奇和冒险的欲望而打开了魔盒,顷刻之间,灾祸飞出,充满人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禁果效应”。  相似文献   
5.
6.
长期以来,人们对网站“炒作”新闻的能力过分夸大。其实网站只不过是一家新闻“超市”,在新闻信息的传播链条中,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其他媒体的“产品”进行集纳编排,然后售卖给网民,而网民对新闻事件的创造性阅读,通过网站发布后再度成为其他媒体关注的焦点,网站再度将这些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纳入囊中,兜售给网民。如此循环往复,传统媒体成为辛勤劳作的新闻生产者,网站成为坐收渔利的新闻销售者,但这种销售行为往往被过分解读为生产性行为。  相似文献   
7.
胡玉茗 《新闻前哨》2006,(10):55-55
研究表明,电视对孩子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提供榜样。孩子可以从节目中人物形象的身上学习到各种东西。心理学家研究了3—5岁孩子观看电视的结果,连续4周向一组孩子播放带有攻击性行为的电视节目,向另一组孩子播放亲社会行为的教育电视节目,结果发现,攻击性电视节目严重降低了孩子的自控能力,导致这一组孩子攻击行为明显增加,而亲社会行为的电视片则增强了孩子的自控能力,这一组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也相应增加。所以家长和社会人士特别担心电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萍 《新闻界》2005,(5):132-133
一、广告正面普及科学、健康性知识 在中国的民间禁忌中,通常认为涉及到性行为及性器官的词语是一种亵渎语,说出来有伤大雅,都羞于启齿.与性爱相关的保健计生用品更容易使人产生“黄色”、“猥琐”的联想,难登大雅之堂.广告在向国民普及有关避孕及性病、艾滋病防治和生殖健康知识方面可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对攻击性的驾驭,本身是人类从野性动物走向社会文明的一个漫长努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侵扰行为(障碍)是儿童中常见的、严重的但可转变的行为,包括对立违抗行为和品行障碍,其主要特征是频繁的抗拒、敌对和攻击行为等。儿童持续出现的侵扰行为能显著预测青少年时期的违法犯罪行为,甚至会对其后续成长产生消极影响。现有研究表明,儿童侵扰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父母管教不当、儿童认知接受偏差和不良同伴等。其针对性的社会心理循证干预方案主要包括:(1)以社会交互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父母管理训练系列方案,主要关注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和不良的家庭关系;(2)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儿童干预方案,主要关注儿童认知和行为发展(如情绪控制、压力管理、同伴交往、问题解决等);(3)以社会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多系统治疗,倾向于多重干预方法的综合作用。其中,父母管理训练系列方案获得的循证支持较多,应用范围较广。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将其纳入针对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中。这些研究与实践为我国积极开展循证干预,提升家庭教育指导专业水平,预防和减少儿童侵扰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