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篇
  免费   1篇
教育   582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谭健 《军事记者》2006,(11):20-21
在杂文文体的诸种特征中、若以阕读经验来论说,最易感受到的恐怕当数幽默与讽刺。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寻根究底的话,它又最为赜隐,最难梳理。这里为了避免骼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我把它限定在一般的理论描述中。幽默二字,来自英文Humour,中文里原本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现在译为幽默是一种音译(也有意译的成份),这是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先生的创见。由此约定俗成,沿用至今。考其Humour的原意,乃有“会心的微笑”,“只可意会的诙谐”谑而不虐”等内容。《牛津英语词典》为它下的定义是:“行为、谈吐、文章中足以使人逗乐、发笑或消遣的特点;欣赏和表达这些特点的能力。”由此可见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有趣味,二是要能逗笑,三是只可意会不说破它。这样一来,幽默的逻辑线索就出来了:所谓幽默,首先是要有情趣,要能引人发笑,但又不揭穿,幽然默识即可,开怀大笑便不是幽默了。它表明幽默非常讲究度,只须存乎于心,点到为止,过了度便作它种范畴观。许是都看见了这一点的缘故,尽管关于幽默的定义种种,但最为流行的还是“轻微的讽刺”一说。幽默和讽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说它们有联系是说它们都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识方式,是主体机智的一种特殊外射:说他们有区别是说它们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幽默是带着一种善意会心的微笑来对社会和人生做出审美评价的,而讽刺则多些火药味,它主要借助艺术夸张的笔墨和真实的力量,无情地谴责一切不合理的和反常的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和破坏性,但绝不恶意中伤。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到水底里。”“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邪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由此可见,幽默也好,讽刺也罢,都是主体对现实社会的一种人生态度,都是对一切不合理现象的一种臧否方式。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在以下的探索中,将大而化之把它们“模糊”地视为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在林语堂译文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底、汉语功底和纯熟的英语功底,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林语堂的译著能够较好地实现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  相似文献   
3.
诗意秋天     
李桂龙 《山东教育》2011,(12):59-59
入了秋.恰读林语堂先生的《秋天的况味》。 “秋天的黄昏”.林先生“一人独自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灰白之下露出些红光,微微透露出寒暖.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将手中已点了三四次的雪茄轻轻地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相似文献   
4.
活着真好     
文化史上有两类名士、两种心灵,皆有人间大爱,但气质迥异。一类属药,让你舌下含苦、两腋生风,态度陡然冷峭起来;一类属糖,让你爱意涌体、蓄乐生津,抛却世间险要和烦忧。前者如鲁迅、胡适、郁达夫,那一代文人多属此列,即便"闲适"如林语堂者也不例外。后者则是极单纯、极通透和快活的玻璃人,此类人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洒脱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做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  相似文献   
6.
重译林语堂,是推动林语堂研究深入开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亦有着重要意义。林语堂英文原著的现有译本,不足之处甚多,但也自有其优长。根据翻译伦理对翻译行为的规范,汲取"筛选积淀重译论"的合理内核,将其具体化为"筛选———融汇———创新———超越",能为重译林语堂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林语堂英文原著汉语重译工作的积极开展,亦有助于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誉满天下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的写作观渗透在他的小说、散文、文化著作和传记文学中。探询他的写作心理,观照其写作理念及审美特征,对于全面解读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和指导现代写作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陈娟 《课外阅读》2011,(21):38-39
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是读进大脑的书。让一个人持续优秀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持续不断地读书,会让你脱颖而出。书并不是拿来就可以读的,像蚕食桑叶那样逢书必啃,一辈子也浮不上来,所以,要有选择地读书。我的建议是从专业入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美华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学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学的互动关系,美华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学史,美华学在异质化语境下的化传递以及美华论对中国现代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