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靳 《收藏》2001,(12):17-20
翰海2001年春拍活动于6月27日在北京市京广中心举行。“古代书画专场”的拍品价位结构呈金字塔形,5万元以下的拍品占76%,5万至50万元占20%,50万元以上占4%。在“金字塔”的中间区域,山水画作品居多。这一拍品结构的设计与市场需求趋同,尤其山水画估价,接近市场行情。2001香港春拍的古代书画10大高价排行榜上,山水画占了5席。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时局动荡不安,门阀制度盛行,"士"阶层中仕途失意且为羁旅游宦所累者不胜枚举,行旅诗创作规模空前且多为宦旅之见感.<文选>所录之行旅诗多关乎诗人的人生遭际,或叙乱离之忧,或抒家园之思,或怀恋阙之意,或露希隐之愿,足见此时的"士"似不再有"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的壮志,亦不见了"澄清天下之志"的豪情,代之...  相似文献   
3.
清中叶著名笔记作家、诗人和戏曲家李斗,通过行旅以布衣身份结交了六十多位诗文作家、书画艺术家、说唱艺人和影响文坛的显宦、富商。李斗的行旅不仅激发了其文学创作的热情,使其跻身文坛,而且对其笔记、诗词和戏曲等不同文体的文学创作、演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李斗的笔记《扬州画舫录》广泛记载了其游历扬州的见闻,兼具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其诗集《永报堂诗集》和词集《艾堂乐府》以行旅纪实为经,以写景、赠答、咏史为纬,真实记录了其行旅与交游的经历与感受,具有典型的游记文学性质;其戏曲作品《岁星记》、《奇酸记》传奇亦是其行旅与文学交游的产物,在清代戏曲文化史和昆曲演出史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戏曲体现了中国人的心理、生活方式和中国文化特质,在一定程度上说,戏曲可以看作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繁荣的创作体现了当时民间的风俗习惯,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而且以都是很成熟、完备的样式被保存于作品中.从元杂剧文本出发,着重从行旅风俗的行装和盘缠的筹集i饯行与赠别、旅途住宿三方面来探讨元杂剧体现的古代风俗遗存,为研究中国戏曲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行旅文学发生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今天弄文学的人,没有不标举艾芜《南行记》和钱钟书《围城城》的。一般人大概.都知称道其故事的美丽与文笔的通脱.却不知他们创作所取主题的特性——行旅。这里所说的行旅,乃是与家居不出相对而言的一个语言范畴,文学作品以行旅为主题者即谓之行旅文学。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6,(5):49-56
1883年春,袁祖志随唐廷枢赴欧洲考察。亲历西方文明,让首出国门的袁祖志遭遇了极大的视觉和思想冲击,反映在其笔下则表现为对此一经历书写策略和书写角度的特殊选择。虽然此次出行为官方行为,但袁祖志在记录这一旅行经历的文字中却表现出极为鲜明的个体性,其书写策略亦表现出当时传统知识分子在转型时期,身份焦虑下的复杂心态。然而,作为末代名士的袁祖志最终并没有因此一经历而奋发图强,而是和大多数末代文人一样终被历史遗忘。  相似文献   
7.
游子为了某种外在原因、目的而在外奔波,与谢灵运为了体道适性遨游于山水的心境不同,这 种心境使他们观察自然景色的美的目光不同,观察方式与刻画自然的手段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文选》选录的谢朓诗歌为研究对象,从齐梁之际的文学背景出发,结合《文选》的编选情况以及小谢诗歌创作的实际,探悉《文选》所持的选录标准以及可能的成因,既而通过对"游览"、"行旅"、"杂诗"等概念的辨析,细细揣摩小谢诗歌的动人魅力。  相似文献   
9.
10.
谢(朓)作为南朝著名诗人,其一生命运多舛,历经宫廷数次夺权风波,曾两次外放,两次还都,写作了不少的行旅诗.本文拟将谢(朓)行旅诗创作与其仕宦经历结合,考察其行旅诗中思乡、恋阙、希隐三种矛盾感情的产生及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