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艺理论界和“龙学”界流行的观点是将“变染采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看作是刘勰对学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实际上,刘勰《时序》的“变染乎世情”的“”特指“学(章)的质”,该段话只揭示了学(章)的质发展变化规律,并非指整个学。  相似文献   
2.
意象说浅探     
刘勰的意象说源远流长,从质文关系探讨了"意"、"象"、"言"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流转,以揭示"意象"的生成、变化及美学特征。由于刘勰将"意象"作为质文关系的综合核心看待,所以其"意象"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影响了中国古代后起的许多文论学说。  相似文献   
3.
徐健 《江苏教育》2015,(8):53-54
<正>客观存在的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确实是制约职业学校招生难的现实课题。虽然有现实中的成功个案,但是不能"以一驭万",因此,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中职招生难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要敢于直面招生难的现状,并切实采取有效的化解措施。中职招生难的原因何在?首先是对职教的正确认识滞后,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是二流的"劣等教育"。其次是社会舆论的错误引导。一方面高校、普高招生异常火爆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看好而招生十分困  相似文献   
4.
唐庆华古体诗作在题材、主旨、情景、理趣以及语言技巧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表现功力,他的诗作在保持诗歌传统的同时,做到了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对古体诗歌在现今时代的流变做了有益的尝试,这对彰显民族文学精华,启迪后来才学追求颇有稗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具体论述了汉魏六朝诗质文代变的过程。就地域而言,南朝诗偏于文,北朝诗偏于质;就时序而言,汉诗偏于质,晋宋以下诗偏于文。但无论质与文,真正走到极端的情况并不多,多数作品还是能质文结合,只不过是或质胜于文、或文胜于质并在“胜”的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由此形成了汉魏六朝诗并不单调的色彩。论文还阐述了当时人对于文质兼具的理论认识,论述了与质文有关的自然与雕琢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章解说了“风雅正变”说和“质代变”说的涵义,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二的学理论意义。“风雅正变”说受到政教得失观念的羁绊,未能正确地揭示学与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而“质代变”说虽然揭示了风染于世代的变化规律,但其中由于缺少历史进化观的主导,所以它常常不能用来说明学发展的进步趋向,其理论意义也是有欠完备的。明代的袁宏道和清代的叶燮那里,以学进化观和辩证的观点阐释学的历史发展,为“质代变”说充实进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正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是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原则,研究民族民间文化 ,是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工作十分重视。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兴起,我国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工程  相似文献   
8.
<正>任校长十多年来,我走了好几所学校。根据各校人文历史、地理位置、师生素质、学校文化等的差异,我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和完善。但有一件小事,我一直在坚持,那就是每天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师生进校,风雨无阻,十年如是。在学校门口,晨迎师生,每天都有值日行政、教师;维持秩序保障安全,自有学校门卫、保安。作为一名校长,有必要天天站立在校门  相似文献   
9.
储志飞 《江苏教育》2014,(10):68-69
任校长十多年来,我走了好几所学校。根据各校人文历史、地理位置、师生素质、学校文化等的差异,我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和完善。但有一件小事,我一直在坚持,那就是每天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师生进校,风雨无阻,十年如是。在学校门口,晨迎师生,每天都有值日行政、教师;维持秩序保障安全,自有学校门卫、保安。作为一名校长,有必要天天站立在校门口吗?天天站在这儿,会给师生、家长、来往路人留下怎样的印象?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监督还是服务?我在思考中行走,在行走中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文质之辩是儒家政治哲学中心议题之一。孔子明确以"与文""尚质"之微妙方式探寻丈质中和之道。董仲舒继承这一主题,并在政治哲学领域将之自觉展开,力倡“文德为贵”“任德不任刑”,为儒家文治、德政主张寻求天道观和经典论说的支持。在强调“质文两备”的前提下,更突出“先质后文”“承周丈而反之质”的时代文化精神走向和政治变革要领。董子更进一步提出“三代改制质丈”说,指出文质更替或忠、敬、文演替是主导历代文化精神特别是政教原则变化的核心法则。董子文质论对理解儒家政治哲学和人类政治生活本质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