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8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7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君翎 《精武》2004,(5):20-22
大凡搏击之道,离不开控制与反控制。在拳脚交加之际,能有效地控制敌人,就能稳操胜券。在咏春拳的搏击理念中,强调逼而打之和黐而打之的心法,实则也是为了控制战局,形成一个“只有我打你而没有你打我”的良性局面。  相似文献   
2.
心是太极论——从“道”初探太极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渠 《武当》2004,(1):16-17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和尚见庙内旗幡飘动,一个就说是旗在动,另一个则说是风在动,为此争论不休。结果一个小和尚一语解决了这场争论。他说是你们的心在动。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是谓心静。心动意行谓拳,形体不动心意动,也谓之拳。形体动心意不动才不是内家太极拳。本文所论,即指此意。  相似文献   
3.
近读《中华武术·太极世界》(2009年第4、第5期),在杂志中有关于"内三合"心、意、气、力的两篇文章,一篇《以心引气,收敛入骨》,作者王文贤;一篇《心、意、气、力》,作者王荣泽、李琪。觉其有独到性见解。两文虽各有侧重,但共同点是谈"心、意、气、力"之间的关系,涉及太极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精武》2010,(5):6-8
一、深圳读者来信、来电问:傅先生,看到您的《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读后余味犹存,总有爱不释手之感,练太极拳须经三个阶段十层功夫,确实为我们练太极拳指出了明确功法方向,请问如何能练成"劲整"呢?呼吸是否应是正常的自然呼吸?"松"和"静"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5.
丹派武功的内容 武当丹派武功,随着历代传人的悟道与衍化,武功内容有所扩充。九代传人宋唯一不但精武当剑、太极拳,还擅长八卦掌等武功。据先师杨公传言,宋公十八岁时,曾去北京相会董海川先生,以八卦掌与之切磋,这在师门传为美谈。尤其是十代传人李景林(芳宸)颖悟过人,秉承“内修阴阳中和之气,外采百家剑术之长”的宗旨,扩充武功内容。加上十一代传人杨奎山(林甫),按李公意志,旁通诸艺,继承发扬。经过历代传人贡献,丹  相似文献   
6.
7.
黄景文 《精武》2009,(9):20-23
技击桩有很多种,为方便研习,我们将其归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基本桩,如浑元桩、矛盾桩、托婴桩、降龙桩、伏虎桩、独立桩,这是大成拳入门常练的六个桩法。第二类为应用桩,如撑按桩、托天桩、小天星桩等;这是供个性不同、喜好各异的习者选择研习的各种桩法,有的适用于某种拳技,有的适用于推手,  相似文献   
8.
宋学玉 《武当》2007,(9):40-41
山中品茗间,捧起二十余年前精读过的道书,悉心细览时,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将茶香与云海沁彻五内,让人醍醐灌顶。放下书卷,面对深幽的空谷长吁一口,用一张纸的厚度与古人试较高低,倍觉天遥地阔之隔,让我更加明白自己永远都是个学生!  相似文献   
9.
以"象思维"理论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等谈讨太极拳心法的概念、构建模式、构成要素、原理作用以及运用要点,从而挖掘太极拳心理修炼的内涵及方法。主要结论:作为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尤其讲究"心法"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心理训练方法体系;心法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心法的构建模式是"意念造型";主要构成要素是点、线、面、体;太极拳心法的原理是"象思维"理论,运用要点是"得意忘形""以意导势""把握分寸"。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华武学心法不仅可以提高武术技艺,而且可以提升人的心性修养。应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对武学部分拳种和禅宗知识进行研究。禅宗与中华武学的融合的历史背景及其现实条件进行探析,认为中华武学以禅宗的修持方法为心法基础,对武学的内功炼气、运气方法和实战技击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使内功炼气与功夫技击相为表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禅宗提倡的"定慧一体、道由心悟、契自心源、回光就己,返境观心"理路相通。同时看到禅宗与中华武学的融合的矛盾:"武"毕竟以格杀为手段和目的,而禅宗则是品格人生的华育,一生一杀正是截然相反的对立面,"武"终究以动彰显,禅宗静默不言之教。在中华武学中相融就要有着本质的转换。研究中华武学心法为研究中外文化融合的历史轨迹和内在机制提供了参考,同时对当代人提升心性修养和武术技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