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隋唐行宫制度与宫廷革命——兼论陈寅恪"玄武门学说"之拓展
引用本文:吴宏岐.隋唐行宫制度与宫廷革命——兼论陈寅恪"玄武门学说"之拓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3):101-106.
作者姓名:吴宏岐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510632
基金项目:广东省广州市社会科学基金 , 暨南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
摘    要:隋唐时期帝王行宫为数众多,主要集中于京师长安、东都洛阳的周围及两京道上,形成哑铃型分布格局.隋唐时期的行宫在功用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其中尤以避暑行宫的数目最多而且也最为重要.唐代都城建置对国家政治格局固然颇有影响,但宫廷革命的成败却并非只表现在宫城北门的得失这一个方面.隋及唐初的帝王们对不同的行宫有着不同的偏好,但他们对于某些行宫的频繁临幸和长时间居住,使这些行宫充当着临时性政治中心的角色,也就是说,客观上形成了两个政治中心,一个是都城,另一个是帝王所幸的行宫.帝王们在巡幸行宫期间,固然享受了生理或心理上的快感,但同时也为宫廷政变的发动者提供了绝佳时机.在行宫中发动政变的一方要想获得政变的成功,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对相关行宫的控制.这一观点,可视为是对陈寅恪"玄武门学说"的一个拓展.

关 键 词:行宫制度  宫廷政变  玄武门学说  隋唐  行宫  制度  宫廷革命  陈寅恪  玄武门  学说  Dynasty  Tang  System  Chen  Extension  discussion  Gate  控制  相关  因素  时机  宫廷政变  心理
文章编号:1672-4283(2008)03-0101-06
修稿时间:2007年10月15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