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旧市民电影的传统特征与新鲜景观——以联华影业公司的《银汉双星》为例
引用本文:袁庆丰.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旧市民电影的传统特征与新鲜景观——以联华影业公司的《银汉双星》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5):57-60.
作者姓名:袁庆丰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民国电影研究所,北京100024
摘    要:在传统社会中,异性在公众场合获取他所中意对象的性信息非常之少,相应的信息传达也相对困难,因此就不得不增加叙述篇幅,进而导致节奏缓慢。换言之,《银汉双星》1中拖沓的情节发展、非常缓慢地释放性信息的节奏,只适合于传统社会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现实环境,更与传统社会和传统审美趣味合拍。从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开始,旧市民电影积极尝试将新观念和新意识带入到电影制作当中,电影语言在逐渐成熟,它从原来纯粹的旧文艺或者旧文学的电子影像版开始向发展出自己的表现风格和话语系统努力。这个逐渐建立、完善的过程贯穿整个20年代并在3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从这个意义上说,旧市民电影不仅是先后出现于1932年的左翼电影和1933年新市民电影的孕育母体,而且还是30年代中国电影走向高峰进而与世界文艺同步接轨的一个积累期和准备期。

关 键 词:“联华”  旧市民电影  电子影像版  自觉性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