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文化的适应性
引用本文:毛菊.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文化的适应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6(7):45-46.
作者姓名:毛菊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4级硕士研究生
摘    要:从古代“仁者,人也”的定义可以看出,“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那么在这种“二人”对应中,个体时时处在“他人”的定义与评价中,虽然我们表面上并不否定个体拥有自我评价的权利,但实际上这样的评价往往不具合理性,只有通过“人伦”关系或集体来定义“自我”才是合格的。用渠道化的“二人”关系去定义任何一个“个体”,单个“个体”的存在似乎没有合法性,也是不可想象的。照此推理,生活在这种个体无法逃脱的“二人”关系网中,被定义的一方也易于被企望做一个沉默不语的人,如果我们惯于相互定义,双方自然都会被物化,那么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人”。

关 键 词:个性化发展  适应性  学生  自我评价  对应关系  教育文化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