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思维的遐想心灵的感悟——哲学课“非预设性教学”课例分析
引用本文:乐军.思维的遐想心灵的感悟——哲学课“非预设性教学”课例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1).
作者姓名:乐军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龙赛中学
摘    要:【课例说明】“非预设性教学”是我校特色的教学方法,也是省里立项的“十五”重点课题。“非预设性教学”是针对传统的“预设性教学”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教学不是由教师事先预设,而是以学生主动学习、师生合作来完成;课堂思维流程的引发不是由教师单向带动,而是师生对流、生生互动生成;教师不以知识的传递者、权威者的身份,而是以学习的组织者、高级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哲学讲求的是悟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将哲学原理咀嚼以后再“喂”给学生,学生或许会消化得很快,但往往丧失自我的咀嚼能力,表现在大量题例和材料中往往迷失“哲学的方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