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游弋于自然与文化之间:云南洱海鸬鹚境遇的民俗学解读
引用本文:陈爱国.游弋于自然与文化之间:云南洱海鸬鹚境遇的民俗学解读[J].文化遗产,2018(3).
作者姓名:陈爱国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对于鸬鹚,人们存在多元认知与解释。野生鸬鹚在一些地区作为"害鸟"遭到驱除,而在其他地域,又被认为是水体环境改善的标志,而成为"益鸟"。相对于此,驯养鸬鹚捕鱼作为渔民传统生计方式,在一些地区或被指定为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此时,若鸬鹚捕鱼的展演导致旅游市场乱象或造成安全隐患,则又会受到行政部门的"排斥"。如此多元的认知体系,往往使得地域社会的鸬鹚与渔民处于尴尬境地。本文以云南洱海湖区的鸬鹚作为个案,聚焦于既有研究尚无关注的驯养习俗,发现白族驯养的鸬鹚超脱"捕鱼工具"范畴,而被视为是连接自然与文化交界面的特殊存在,渔民通过分类、祭祀、仪式等社会装置将鸬鹚纳入白族的自然、文化认知系统,彰显其地域特色。面对洱海湖区的驯养鸬鹚,我们需要的不是孤立强调其"自然属性"或"文化特质",而是在不影响渔业资源、不形成旅游乱象、不造成环境污染、不出现安全隐患的前提下,保障内部社会的渔民能公平、合理利用鸬鹚捕鱼以维系日常生活与文化遗产,同时,在其数量、规模、隐患、环保等层面的管理上也可借助外部社会的力量与规制。此时,鸬鹚可能会成为民众以多元视角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共生关系的良好契机。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