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安徽沿江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作者姓名:李宗尧  杨桂山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摘    要: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变化不仅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利用50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和近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揭示了安徽省沿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特征,并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在定量分析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耕地数量和粮食生产安全保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沿江地区土地利用基本特征表现为以农用地为主,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比例大;土地的投入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总量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下降、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②耕地总面积减少与GDP总量和人均GDP之间存在对数关系,二者间的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现状已接近上海市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模式已开始向集约型转变;③利用拟合的关系式,估算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将在现状基础上分别减少3.09×104~3.91×104hm2和5.07×104~6.78×104hm2,届时耕地总面积将会保持在149×104hm2和146×104hm2以上。2010年耕地数量可以满足粮食安全的需要(保持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8%),至2020年,耕地数量将会略低于粮食安全的需求。

关 键 词:粮食主产区  耕地数量变化  驱动机制  粮食安全  安徽沿江地区
文章编号:1007-7588(2006)06-0091-06
收稿时间:2006-03-14
修稿时间:2006-04-19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