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同型隐×异型显”在实践中的应用——由一道高考遗传试题引发的思考
引用本文:雒勇.“同型隐×异型显”在实践中的应用——由一道高考遗传试题引发的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2013(Z1):66-67.
作者姓名:雒勇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第一中学
摘    要:<正>若要根据后代在幼体时的表现型确定其性别,就要让杂交的后代雄性是一种表现型,雌性是另外的一种表现型,这样才能从性状上加以区分。利用性染色体形态相同的隐性性状与性染色体形态不同的显性性状杂交,后代雌雄各表现出一种性状,可解决遗传实践中的具体问题。2011年高考安徽卷(见例题)中出现利用家蚕幼体的体色来判断其性别,因为雄蚕产丝多、效益好,所以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会尽量会多养雄蚕。这使笔者联想到:在《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一节中,最后描述了伴性遗传

关 键 词:子代表现型  杂交组合  性染色体  遗传  性别决定  雄性  生产实践  异型  雌性  基因型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