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赋体溯源与先秦赋述论(下)
引用本文:赵逵夫.赋体溯源与先秦赋述论(下)[J].丹东师专学报,2008,10(4):78-84.
作者姓名:赵逵夫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兰州730070
摘    要:论及先秦赋,有的将《楚辞》中包括《天问》《九歌》在内的全部作品皆划入其中。论及赋的源头,有的认为来自行人辞令,而大部分是据“赋者,古诗之流也”及“赋者,铺采摘文,体物写志”的概念空泛加以推论。本文认为应根据已定型的汉赋的几种体式,分别探讨其源头。实际上骚赋、文赋、诗体赋和俗赋在战国之末都已形成。屈原在西周末年以来诵诗的基础上,吸收楚民歌的特征创造了骚赋和诗体赋。作为赋的主体的文赋,过去学者们或以为出于诸子,或以为出于行人之官,实际上其文本来自议对和行人辞令,但由应用文字而转变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同瞍朦的赋诵活动有关。是瞍朦选择有意义的议对和辞令,整齐其语言,使之更便于赋诵,从而促成了赋这种文学体裁的产生。除文献记载之外,先秦时较早的赋体作品中常以师旷为主要人物,也说明这一点。俗赋的题材则取自寓言和传说故事,它的形成同以表演、说笑愉悦人主和贵族的俳优有关。战国时淳于髡所编《晏子春秋》中有不少近于俗赋的作品,有的甚至传至汉代以后,在唐代俗赋作品中也得到反映,便是证明。瞍曚和俳优是先秦时代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赋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关 键 词:赋学  辞赋  文赋  俗赋  瞍曚  俳优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