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数学学习中“高原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引用本文:何英.数学学习中“高原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7):117-117,119.
作者姓名:何英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淼泉中学,215500
摘    要:在知识、技能形成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高原期现象”。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高原期现象”。其主要表现是:怀疑自己,迷茫困惑,上课元精打采,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此种状况轻者会出现困惑和迷茫,重者会出现怀疑自我、气馁、自信心受挫,从此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厌学,从而放弃学习,后果不堪设想。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数学学习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定理、性质、法则、公式后,易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我国清代语言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曾把这一时期称为“脱换期”。这种现象的产生从主观上说,是因为教师对教材还钻得不“深”。对学生还研得不“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结果和练习量,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厌倦的心理。据此,可采取以下对策。

关 键 词:数学学习过程  高原期现象  成因  《教童子法》  数学教学过程  技能形成  主要表现  思维活动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