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试论陶渊明的乐土情结
引用本文:王友文.试论陶渊明的乐土情结[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4(2).
作者姓名:王友文
摘    要:陶渊明晚年创作的《桃花源记并诗》问世以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历代各家议论,仁智互见,纷纭杂陈。陶渊明构想的那个“桃源社会”,无疑是产生这一巨大魅力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学人们对“桃花源理想”产生的本源尤为注目,许多论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桃源理想的产生,决不是“向壁虚构,凭空臆造”的结果,而是渊源有自,有迹可求的。有人认为,它是在儒道理想与“无君论”的基础上参悟的;有人主张,它是陶渊明从躬耕实践、劳动甘苦中萌发、提炼出来的。当然,这些议论都是卓有见地的,正确的。但是若仅止于此,则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因为在引发桃源理想的诸多因素中,还有同样重要的一个方面未被论及,或稍有所涉却语焉不详,那就是陶渊明向往乐土的情结。忽略了这一点,对桃源理想的探究就不可能追本溯源,觅得真释。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继续探讨寻绎一番。 纵览现存的陶渊明的诗文作品,我们发现,乐土情结不但确确实实存在着,而且始终搏动在他的心海中,令他梦牵魂绕,如痴如醉。大体说来,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生成、发展和定型。 一、追慕上古的生成阶段。29岁以前的陶渊明正处在东晋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时期,他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