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伟人考茨比》中人物性格的两重性
引用本文:许扬琴.《伟人考茨比》中人物性格的两重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作者姓名:许扬琴
摘    要:美国文艺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第三幕与尾声》一文中指出了裴兹杰拉德创造了一种“双重幻象”:一方面他“给自己的角色蒙上一层令人钦佩的薄雾”,但同时他又在“驱散这层薄雾”。考利接着写道:“他的所有小说仿佛都在描绘他带着一个最漂亮的姑娘参加一个盛大的舞会……但同时他又仿佛是站在舞厅外面——一个来自中西部的小男孩,鼻子紧贴着窗玻璃,心里在揣摩门票票价多少,乐曲由谁付钱”。 这种“双重幻象”令人想到小说《伟人考茨比》所具有的两重性。裴兹杰拉德的这部小说,曾被T·S·艾略特誉为“自亨利·詹姆士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小说一开头就展开一系列主题上的矛盾。故事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考茨比追求黛希,力图索回失去的往昔;另一条是黛希的丈夫汤姆·布坎南与玛特·威尔逊私通。小说的两重性通过今昔对照展示出来。裴兹杰拉德的传记作者安德列·勒窝把这种两重性作了如下的概括:一方面,它反映出一种“无能与不足:一个得不到满足、烦躁不安和辨不明方向的社会,要为过剩的精力寻求出路,但却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它又展现了一幅“美好的景象:它使世界理想化,给受挫的企求和未偿的愿望赋予含义,指出方向”。 《伟人考茨比》可说是一部有“双重主人公”的小说。主要角色是考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