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中国民俗文化的美学表现形态(下)
引用本文:王政.论中国民俗文化的美学表现形态(下)[J].中国文化研究,1994(3).
作者姓名:王政
作者单位:皖西博物馆!馆长
摘    要:民俗摹仿 一、民俗摹仿产生的路径 1、最早,怂恿民俗摹仿登台表演的,要数原始时代的宗教情趣。这在人类早期的纹身习俗中有集中的体现。 《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剪发文身,以象鳞虫。”高诱注:“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象鳞虫也。” 《说苑·奉使篇》诸发曰:“彼越……外海垂之防,屏外藩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灿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汉书·地理志》应邵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 所谓“象”,即图腾意味的艺术摹拟。越人带着虔诚心情,把自己装饰成龙子龙孙的样子,祈求图腾护佑以及生命、生存的安全感。正如德国艾伦莱赫根据自己的观察,在《巴西恒河第二次探险记》中说的:“始祖是保护自己的子孙的,因此将其图形刻在身上,这无异于是带着抵御各种危害的护符。”(《纹身世界:信念的活史》25页)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