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那么针对一堂具体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起点究竟在哪里?面对不同学生认知起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究竟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还是以学习经验为切入口呢?如何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呢﹖《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我们多次上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对教学起点的把握深有感触,现通过本文梳理我们…  相似文献   

2.
<正>《倍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倍的认识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教材首先呈现了经过加工的生活场景,图中三个小朋友围着一个花坛数其中各种花的朵数,并根据每种花的数量进行比较,由此引出"蓝花有2朵,黄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55页例2、例3。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薛艳  王丽梅  马中华 《辽宁教育》2011,(12):58-61,3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6页倍的认识例2一例3。 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生动活泼的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等直观活动,使学生建立“一个数的几倍”的表象,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相似文献   

5.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知道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下册1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初步建立除法的概念;难点是理解除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知道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并学会读、写除法算式和知道除法各部分名称。我市一位教师在引新过程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以动激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简析 《快乐的动物》是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主题图引发学生对小动物间的倍数关系的思考与探索。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等分与除法的联系,体会倍与等分的联系,进而理解“倍”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第一页例1是用等分除法建立除法的初步概念,那么第25页例5的包含除法是不是除法的另一种定义?两种除法的区别何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包含除法的意义? 简答:除法的定义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由于乘法中两个因数的实际含义不同,反映在实际意义上就是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不同,从而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被乘数,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数,这就是等分除法;另一种是求乘数,将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这就是包含除法,这个区别只是除法的两种实际运用,而不是除法的另外两种定义。(其实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因数,无多大区别,有人主张小学不再用这两个名称,则两种除法也即统一,这也说明它们不是除法的定义,而是运用的类型) 由于包含除法比等分除法难理解,可这样教学:①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去理解,让学生实际摆一摆,分一分,从具体感知中抽象出概念;②与等分除法对比,区分异同,分析判断,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关蓉 《黑河教育》2013,(3):24-2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出示前置性作业,引出课题师:上周我们学习了平均分,同学们还记得吗?  相似文献   

11.
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内容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及除法竖式。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教材通过分实物的实际事例,让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在编排  相似文献   

12.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一般是分为三步:第一步,感知除法的含义,会正确写、读除法算式;第二步,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第三步,初步领会乘除法间的关系,加深对除法含义的初步理解。在教学设计上,建议作好以下三点。一、凭借概念系统探索新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运算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把除法的初步认识纳入整数四则运算的概念系统中去发现、去探索,便于学生比较鉴别,更能突出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掌握整数四则有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曹祖恩 《云南教育》2001,(19):41-4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教科书试用修订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主要内容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至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应用题。本单元既是对“表内乘法一”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又为“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的教学打基础,是本册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一、在“除法初步认识”教学中,要体现大纲修订版降低教学要求的精神1993年之前的大纲及教材通用教材,在“除法初步认识”一节教材中,要求学生理解除法分为等分除、包含除。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及教…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起始概念。加强起始概念的理解与内化,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与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自主迁移,建构新知。二年级“倍的认识”即是这样一种重要的起始概念。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比较两数相差关系的经验积累,对平均分的含义具有一定的理解。在初步认识倍,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后,将延伸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习分数和比的知识。本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比较理解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北师大版教材(第4版)在继承前3版教材优势的基础上,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修订而成。二年级上册教材一共安排了9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部分有7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法的初步认识,倍的初步认识,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  相似文献   

16.
<正>《分数除法》是在学生认识了分数以及学习了分数加、减和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主要包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除法的运算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三部分内容。分数除法的运算又包括整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注重动手实践,  相似文献   

17.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起始课。教学这部分内容,要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等分除法);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懂得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等分除法是除法最基本的概念,必须理  相似文献   

18.
李瑞山 《云南教育》2003,(25):40-41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的教学内容之一。学习这部分知识,要使学生很好地认识乘、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乘、除法验算、求未知数x和解答有关的应用题,从而提高计算、解题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教学要重视思考和推理过程,从总结中概括出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学会灵活应用。一、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乘、除法的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习了乘、除法运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可以从一些口算引入。如:30×3,90÷3,90÷30等,目的是引发学生对乘、除法各部分间联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注重数学知识本质的一致性。其中,在数与代数领域,把原来“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整为“数与运算”主题,凸显数的意义与运算之间的紧密联系。事实上,四则运算在本质上都是有关计数单位的运算。这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除法似乎不易理解。其实,只要对整数除法、小数除法和分数除法分别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一部分除法是在计数单位统一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20.
除法的定义在六年制课本第八册中出现。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除法时,只要求学生对除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引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使学生初步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等分除)。讲了6的乘法口诀后,再引入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