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欢 《今传媒》2006,(8):56-57
二十世纪初,电影的出现标志着视觉文化的兴起。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再到电视,在影像出现的一百年时间里,图像作为一种新的表意系统正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户外广告到日常记录的手段,从平面媒体到电子媒体,图像已成为人们感知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常见方式,我们走入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以图像来构筑的世界。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一个“图像时代”已经来临。(1)一、面对图像时代走入图像时代,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丰富多彩的影视画面和FLASH,电影、电视、互联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竞争,报纸以传播方式上一定程度的变化,来…  相似文献   

2.
刘永浩 《新闻窗》2012,(5):46-46
“角度”既不属于主观能动方面,又不存在于客观事物当中。只有当人们进行思考时,才有了“角度”可言。因此,角度是指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侧重点。那么,新闻角宦就是记者报道新闻事物的出发点,以及由此看到的新闻事物的侧重点。换言之,新闻角度是指新闻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刘艳 《传媒》2015,(2):79-80
动画纪录片是动画片与纪录片相融合的产物.判定纪录片真实性的标准是事物的存在性;纪实是影视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段,与真实无必然关系;纪录片属性的保证在于求真精神,动画纪录片创作继承了传统纪录片的求真精神.动画纪录片创作具有非影像化的真实题材, “虚影像、实声音”的创作特点.文章认为动画纪录拓展了纪录片的表现空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四年十月至一九八五年七月,北京和我省几家新闻单位先后报道的西平县赵银海行医造成了严重失实,在社会上影响很坏,教训是深刻的。这些报道是怎样违犯真实性这条基本原则的呢?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所反映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准确无误的;在反映事实时,必须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去反映,能帮助人民群众正确了解事物和认识事物。前者,是我们认识和反映事物的基础;后者,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任务。关于赵银海行医的报道。严重违  相似文献   

5.
魏珑 《现代传播》2005,(4):120-122
纪录片之于现实社会和历史从来都有两条“线”:非虚构的“底线”和真实再现的“渐近线”。换而言之:纪实并不等同于真实,真实是一种风格化的影像和思维品格,非虚构才是纪录片的基本创作原则。“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认识的纪实性电视节目。”①“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否能够“真实”表现客观事物?这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所说的“真实再现”并不是泛指纪录片与记录对象的关系,而是特指在纪录片和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和策略:事件发生时,没有…  相似文献   

6.
“逆向思维”,也叫“逆反倒转思维”。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或“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变传统思维模式的由“因”及“果”为逆向思维由“新果”否定“旧因”,或由“新因”否定“旧果”,从而找出新闻事件采访的突破口,促进和提高采访效果。一、逆向思维是把握被采访对象心理、提高新闻采访效果的有效方法思维科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活动与其对事物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对事物的态度是在思维过程中无声的变化的。二者之间表现为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即思维认识正确,被采访人对“新闻的真实性”的…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新闻报道,无论是传递信息,发表言论,还是服务社会、教育受众均有“导”在其中。换句话说,新闻不离“导”,“导”在新闻中。一般说来,新闻报道中的“导”大致有如下类型。第一类是引导。通过新闻报道作用,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使人们产生对事物正确的认识;第二类是疏导。当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由于多种因素干扰,认识模糊,是非难分,思绪混乱时,通过新闻报道的作用,使其分清是非,明确认识;三是督导。所谓督导,也就是新闻舆论的监督与指导。通过新闻舆论的监督,促使人们该怎样,不该怎样来达到规范人们行为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黄洪波  王火炎 《中国记者》2023,(10):108-110
<正>AI图像生成搅动了新闻摄影的一池春水。“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如何在AI时代坚守与平衡”成为学界与业界广泛探讨的命题。其实,这一话题始终伴随于摄影技术每一次迭代进化的途中。如今,当数码技术被视为合理化工具时,人们似乎忘记了胶片时代是如何批判“灵韵”光晕的失去的。显然,当我们探讨真实性时,不能忽视有关真实性的共识是在新闻摄影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编辑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规律又称“法则”,是指事物客观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列宁讲:“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律是特定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内在关系的真实反映,具有相对的客观真理性。人们在某种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认识过程,从事物表象的、外在的、事实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规律就是“法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规律具有普遍性和重复性等特点,它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这些规律。但能认识它,利用它。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认识规律。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客观规律,并用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遵循规律和科学发展两者是辨证的统一,不可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11.
所谓“总理记者”是站在大局的高度、政治的高度去分析、认识、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撰写出具有导向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独家新闻”,变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12.
真实,是新闻人永远的向往,辩证唯物主义者始终坚信,世界是实在的客体,人类的意识是能够反映它的,所以笃信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更是可能的。但包括认识相对主义思潮在内的一些西方哲学思想则认为,人们是以符号形式来认识和再现世界的,这样形成的“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人为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工作者和专家都纷纷著文,进行探讨。归纳起来,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1、“现象真实──本质真实说”;2、“新闻事实真实的三个层次说”;3、“事实真实、总体真实和揭示事实本质”说。为了便于本文论述,先对这“三说”作番简单的回顾: “现象真实──本质真实说”,主要是在1984年以前。此说包含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现象真实”。新闻如实地报道了事物的现象,新闻就做到了真实。第二种观点主张“本质真实”。持此论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本质与现象两个方面,抓住了…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细节真实性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林 《新闻实践》2009,(10):58-60
细节是具体的细微的现象呈现.人们通过具体细微的现象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本质.只有承载着具体细微现象的细节,才能凸显事实的真实性,才能打动人,才更富有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马克思十分注重作品的细节真实,他认为细节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本质真实必须以细节真实为前提.  相似文献   

15.
新闻摄影是运用摄影手段对人和事物、社会进行客观、真实的表现。真实性是新闻摄影最本质的特征和属性,也就是说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事实真实新闻摄影的事实是正在发生和进行着的事实,而不是事过境迁之后摆布、导演、补拍的“事实”,更不是“无中生有”的“事实”。新闻摄影要求做到忠实地记录眼前发生的一切,容不得半点虚假,因此,它比文字报道更有说服力。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其原因就在于新闻摄影所反映的物体,是在空间平铺并列的,所以给人一种一眼就可看透整个造型形象这种一目了然的视觉效应,即直观性,它弥补了文字报道的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16.
对于新闻网片,要“获取”,首先得“发现”,要“发现”首先得“觉察”。“在日常新闻摄影报道中,记者思考的深度,对新闻事实的敏锐感觉和认识,决定了他挖掘题材的能力和对瞬间新闻实质的把握能力”。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事物,新闻摄影人对富含传播价值的新闻瞬间影像的敏锐感悟、察觉、判断能力,这种积累蕴藏于人心里的悟性能量,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早在数码技术出现之前,新闻摄影报道中伪造事件、违背常规、违背事实、移花接木、暗房搞鬼等假照片就已存在,而数字化影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使这种数码作品造假更加容易。一些“精彩绝伦”的新闻图片会使人们对其真实性产生疑问,那么怎样加强数码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呢?  相似文献   

18.
所谓信息,即是指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定性的减少或消除。[1]而模糊信息则是以界限模糊的形式表示事物的属性和运动形态的信息。[2]其产生根源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界限往往不分明,呈现“亦此亦彼”性。模糊信息在新闻内容中以语言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形式表现。另外,文字等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或通过特殊组合而呈现出的模糊状态也是新闻中模糊信息的组成部分。新闻作品要求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但这并不等于说它排斥模糊信息。模糊信息由于自身的特性,一定情况下能够在新闻宣传中发挥特殊作用。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种:一、准确反映事实准确与模糊并不矛盾,因为模糊不等同于含糊其词,模糊信息同样可以做到准确反映事实,而准确性“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以容忍一定的模糊性”。[3]比如进行经济预测性报道,常常有“将进一步增长”、“有成为下一个泡沫的可能”之类的模糊用语。某些时候,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及记者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使记者只能运用模糊信息来达到相对准确,这应该是可以被“容忍”的。另一方面,既然事物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只有把这些事物的模糊信息“还原”到新闻中,才可以确切反映事实,达到真实性原则的要求。例如,在美国观察...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的钱币以其历史悠久、币材广泛、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而闻名于世,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的古钱币文化,在世界古钱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图录如同字典、辞典、政书、类书等一样,是中文工具书中很有特色的一个类型。图录是一种以图形、图像的形式,直观而清晰地描绘历史现象、事物、人物等的空间概念和形象的工具书,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事物,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文献。 图录又称图谱、图绘、图像。中国古代图像与文字并重,曾有“左图右书”之说。南宋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也曾在其著述的《通志》总序中指出:“图成经、书成纬,一经一纬,错综而成文。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 钱本农具名,臿属,似今之铁铲。《诗·周颂·臣工》:“庤乃钱镈。”因其古  相似文献   

20.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从传统胶片的技术角度分析,是指摄影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拍摄并经过冲洗、放大等物理化学的反应而留在胶片上的影像,这是一种“直接的证据”,没有经过人为的修改和技术处理。数码相机出现后,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则界定在摄影者使用它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抓拍的“第一影像”。而这种数字影像是没有进行过后期加工处理的,甚至连极其微小的修饰也不允许。这样的数字影像是严格意义上的“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