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建宏 《现代语文》2007,(8):120-122
“文化作文”是近年来大量出现在高考满分作文行列中的一类作文。所谓“文化作文”,就是指那些“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文化作文”主要选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诗文曲赋、经典名著等文化含量很高的材料作为写作内容;行文中多采取引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语言华美。“浑厚的文化底蕴、丰沛的文化内涵、较高的文化品味、深刻的文化认知是文化底蕴文章写作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作战讲究“兵法”,运用到中考作文也适宜。作文是决胜中考语文成败的关键,把握作文得分技巧,是考生最为关心的问题。想在考场上作文拿高分,必须注意两个方面:应试布阵谋略和考场行文兵法。前者指的是考生争取“非作文本身因素得分”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致文 《甘肃教育》2005,(12):23-23
“淡化”文体是指学生作文时只要符合“话题”,体裁不作具体要求,学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来写文章。这就给了学生较大的构思空间,以及广阔的作文视野,使其文思才情尽情显露,从而打破了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的僵死局面,为作文改革吹了一缕清风。这在实质上也降低了学生作文审题及行文的难度,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作文情境,客观上还降低了学生说假话,套话、空话的几率,使学生作文水平得以最大限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王学华 《学语文》2007,(1):29-30
一、“感动人物”材料在2006年高考作文中的运用高考作文离不开对材料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决定了文章有什么样的境界与格调。而现实感、时代感强的文章,往往在选材上更多地关注现实与时代,让材料充满时代色彩,从而获得深厚的底蕴,“感动人物”就代表了此类材料的方向。请看下面的一些高考满分作文片段。  相似文献   

5.
“感动中国”材料以其新鲜、时尚、富有活力,历年受到备考师生的青睐,一些高三语文老师把它当成是临考作文素材选择的锦囊,翻来覆去强调,认认真真落实,扎扎实实巩固。一些语文高分的尖子们甚至宣称,只要掌握了“感动中国”材料,可以应付任何话题作文。话虽然偏激,但从某一角度来看,确实为一些高考满分佳作所印证。一“、感动中国”材料在2005年高考作文中的运用作文离不开对材料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决定了文章有什么样的境界与格调。而现实感、时代感强的文章,往往在选材上更多地关注现实与时代,让材料充满时代色彩,从而获得深厚的底蕴…  相似文献   

6.
好的作文让人赏心悦目 ,甚至拍案叫绝 ,但读了有“硬伤”的文章就会让人感到扫兴。文章的“硬伤”是指文章中出现的错误。“硬伤”有思想认识方面的 ,有知识方面的 ,有构思方面的 ,有遣词造句方面的。作文出现“硬伤”会让人感到作者行文不严谨 ,知识不扎实 ,写作能力欠缺。写作出现“硬伤”会严重影响别人对文章的评价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要避免出现“硬伤”。一、立意的“硬伤”立意高下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文章的成败 ,立意深刻高远是一个人认识能力强、思想有深度的标志。为了在立意上胜人一筹 ,有些学生总想出奇制胜 ,甚而至于不顾材料的…  相似文献   

7.
中考作文一般只有600多字,容量有限,要想表现比较深邃的内涵,并且要表现得与众不同,就得在构思上多下功夫。 古人云:“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倘若叙事类的文章(包括一般的记叙文和小小说)行文如一马平川,读来便索然无味;波澜起伏,曲尽其妙,方能深深吸引读者。那么怎样写出波澜呢?这里介绍几种常用技法。  相似文献   

8.
从中考作文评卷情况来看,考生比较重视作文材料的选择、情节的构思与语言的锤炼这三个评分要求,但对“准确切题”这一评分要求却知之甚少。部分考生写出来的文章或人题太慢,或偏离题意,严重影响了中考作文的得分。  相似文献   

9.
“擦边球”是乒乓球术语,就是球的落点打在了球台子的边上,或是球在下落的时候碰到了球的台案,这种球因接球运动员最难处理,击球方往往会意外赢球得分。在平时新材料作文写作中,有不少学生审题立意就属于打“擦边球”,偏离了材料的主旨,将立意点打在了材料的“边案”上,虽然幸免于“走题”这样的严重后果,但绝对是得不了高分的。因此,我们在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要坚决不打“擦边球”。那么在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是什么原因导致“擦边球”的发生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擦边球”的发生呢?下面我就结合一些新材料作文审题实例来和大家作一些探讨。【材料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有人问他们想去干什么,回答是“逃离城市”。他们来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最终登上山顶,置身雪域绝美风景之中,有人发了一条微博:“山顶风光真美,极目远望,莽莽苍苍……周围坐着十来个男人,每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偶尔抬头,大家都会心一笑。”  相似文献   

10.
指导学生作文,材料是个前提。材料不足,或没有材料,“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时冥思苦想,东摘西抄,这样作文便成了“榨文”,写下的文章也便空洞无物了。为了让学生“有米下锅”,我曾在初三作文教学中带领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让学生学会搜集材料的方法,保证有材料可写。我曾经布置学生写一篇一个生产队大干七九年,争取农业丰收的新闻,结果学生没写好,文章不但内容空洞,而且笑话百出。为  相似文献   

11.
<正>作文审题立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尤其是面对“新材料作文”这样一种“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一定要在洞察材料指向、紧扣材料意蕴的基础上,确立一个现实针对性强或富于思辨性的立意,从而让自己的写作于起始点上便胜人一筹。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既“切题”,“入题”又快,行文中时时不忘“扣题”,再辅之以其他的能力或方法,成就高分作文。  相似文献   

13.
材料作文侧重于读写结合,审题的难度较大,考生必须先读懂材料,才可以就材料的中心意义行文。一旦偏离题意,除“内容”部分得分极低,只能判为“四类”之外,“表达”部分还不能跨两个等级评分,最多不得超过“二类”的中等,“发展”部分则为零分。真可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所以,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就成为写材料作文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4.
材料作文“六步法”示例江苏兴化安丰中学孙冬强古人云:“行文有法,但无定法”,“大体须有,定体则无”。这说明了文无定法的道理,但也说明写文章是有法可依的。尤其是训练学生习作、应试,更应有一定的“法”。有了“法”或“框式”,就不会感到不着边际,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5.
考场作文有考场作文的特殊性,只要考生在拟定标题和行文时注意点题,文章就不至于被阅卷老师判为离题,得分也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高考作文在内容上必须做到“符合题意”目“中心明确”。也就是说,要在符合题目的“规定性”的基础上,紧扣“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及谋篇行文。具体写作时,如何真正将题意落到实处,使阅卷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快速判断你的作文扣题很紧密、中心很明确呢?方法至少有三:  相似文献   

17.
陈武敬 《考试》2009,(4):64-64
近年来,我们经常在材料作文的要求中看到这样一条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怎样正确理解“一个角度”的“角度”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展开,谈一些笔者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套”──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一弊西吉县苏堡学区蒙国安教学中,时常听到不少教师这样说,“农村娃娃啥都没见过,作文就根本没有材料”,“能让娃娃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课文或优秀作文选中的文章形式去套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模仿是学作文的初级阶段,但一味地模仿就...  相似文献   

19.
学生:“文章不厌千回改。”老师,我们如何来精心修改自己的作文呢?老师:修改作文就是为自己的文章敷色着彩的过程,犹如女子“对镜帖花黄”,文章一经修饰妆扮,便会亮丽抢眼。修改文章一般有四个步骤:1.宏观审视,锤炼主题。“意犹帅也”,好的立意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修改作文,首先要站在宏观整体的角度来审视作文的主题即自己写作的目的。只有对主旨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文章中心进行再次锤炼,精心修改。2.增删材料,力求选材典型。作文的选材直接关系到主旨的表达,因此修改作文时,一定要看文章是否围绕中心来选材,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一概删除,…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中考作文题目中话题作文大量涌现,话题作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选材的范围,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但同样也因为过于宽泛而让学生在行文时不好把握。这就要求大家在审题的时候就能抓住话题的核心,行文的时候再紧紧扣住这个核心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