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州学派美学理论赋予"百姓日用"范畴以美的本体的超越性意义,这一范畴作为人类的本然天性和全部日常生活实践,以和谐完满的形象提供了宇宙人生大道真理的暗示,展现了美的精神层面、超越层面、阐释层面、个体层面、解放层面等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2.
提要泰州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韩贞的美学思想围绕颜回这个"心陶型",从本体和工夫两个层面展开。韩贞理解的美的本体:本源为良知、本相为"天机"。审美实践工夫只要"识"得真,"行"便呈水到渠成的"率性"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泰州学派平民主义思想的概念结构作了重点阐析 ,尤其注意到了贯穿其中的社会反思性要素 ,及在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想变异。通过这些 ,可以窥视到晚明社会变动在儒学发展历程中留下的复杂印记 ,及理学作为一种较为确定的理论形态在应对底层社会问题时可能运行的边际。  相似文献   

4.
全行 《文化学刊》2024,(3):128-132
在美学研究的诸多领域中,书写起点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书写起点与基本思想架构有着紧密关联,但对于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应当起始于何处何时的问题,不同美学史家见解各异。本文梳理了目前几种主流的观点,探讨了老子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开启式影响,并尝试得出将老子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书写起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数学美学与标志设计艺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在数理和外在形式美的联系,文章里笔者就数学美学与标志设计两方面谈谈他们的"姻缘".  相似文献   

6.
周国威 《职业圈》2007,(1):89-90
文章阐述了美学在数学中的体现.和谐,简单,奇异是数学中美学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应使受教学者接受数学知识的思维活动寓于美的愉悦之中.  相似文献   

7.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本源性的,也是本体性的,更是一种超越性的。这种超越性的道不仅仅是关于宇宙自然真际的考察,其落实处还是在于现实的人生、在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在于个体生命的超越之途。老子的道论不仅在于对形上本体的探讨、在于对对象世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在于对人的生存体验的关注的结果,而这一点也正是美学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行与思的逻辑,和生态规律与目的对应,形成了生态方法。行与思的逻辑,与超循环生态的大道与公理一致,形成了网络生态辩证法。网络生态辩证法,是中国传统的中和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融合与发展,它规约人类之思,提升生态文化;规约人类之行,发展生态文明;规约生态美学的研究,使之形成新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9.
文献分析表明,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意味着美就是生命完满实现其整体特性时的存在状态。孟子的这种生命美学观是在孔子全幅开辟了生命世界并强调文质相辅相成的基础之上,通过接受子思诚则形的本体论原则与稷下先生将生命充盈与美联系起来的思想,对先秦和、全之谓美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了美是生命本身自足时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外在文饰,论证了美善统一原则,并更细致地区分了美的层次、突出了美的非现成性。这种主张从根本上表明先秦儒家既强调善也崇尚美。在中西美学视域融合下其美学意蕴与意义值得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生态美学研究基本上使用的是西方环境美学的话语,与中国文化有着某些不兼容的弊端,所以紧迫的问题是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探索。中国古代是一种"生生"为其核心、以"天人之和"、阴阳相生"为其背景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几乎渗透于儒释道等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渗透于绘画、音乐、诗学、建筑与民间艺术的各个方面,构成相异于西方古代实体论哲学与形式论美学的理论风貌,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有着更强的文化自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并在与西方生态文化的对话交流中建设新的生态哲学与美学形态,使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吕向文 《文化学刊》2009,(2):157-159
堪称中国化佛教的禅宗,是我国流传最久、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宗派。禅宗以其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一种“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对中国文学产生全方位辐射,渗透和影响到审美及其他各个文化领域,直接推动了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趣等审美心理诸因素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张蔚 《文化交流》2014,(6):66-68
浙江诸暨斯氏古民居建筑群,简称斯宅,掩映在葱翠的会稽山西麓的上林溪边,犹如幽谷佳人,那些历经岁月沧桑仍然精致如初的建筑,寄托着当时主人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园林植根于中国丰厚的文化土壤,其文化景观创作与山水画和山水诗互相影响,形成了众多的融物境和情境于一体的审美主题原型,并在中国园林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移植和再创作,从而成为中国园林文化传承中的美学基因.北海和清漪园作为现存的皇家园林代表作,集众多审美主题原型之大成,其在山水文化景观优化过程中所运用的高超移植和创...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探索的脚步逐步加快,地图的绘制也越来越精细化,不管是在图片的色彩、符号,还是整体效果方面都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公众在地图艺术美方面的认识还是较为模糊.该文重点分析研究地图美学理论在地图设计评价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果戈理战争题材作品《塔拉斯·布尔巴》是文学作品中一部典型的运用暴力美学作为表现形式的小说,反映了17世纪中期乌克兰哥萨克反抗波兰统治者的历史过程。作者在小说中设计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战争中大量的暴力对抗和死亡表现场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形式主义美感。小说所描述暴力产生的根源来自深刻的历史原因,以及作者创作思想的主观原因。达成几种效果,一是引发读者对暴力本身的审美认同,二是使读者对暴力运用的后果展开联想和反思,三是达到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电影作为我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已经走过60余载,这些电影不仅向广大观众展现了广袤无垠的草原风光,同时也展现了内蒙古人民团结、博爱、爱国的美好品质。从第一部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开始,内蒙古电影便一直遵循“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理念,在题材上多以共产党携手蒙古族牧民共同抗敌为主,与观众形成政治共同体。进入21世纪后内蒙古电影以国家宏大历史为背景,开始向内聚焦,以蒙古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为题材,在展现蒙古族家庭文化与马背文化的同时彰显草原人民团结英勇友善的品质,与观众形成了精神共同体。随着共同体美学的构建,近些年内蒙古电影以生活题材为主,围绕环境、家庭和边防,与观众形成了情感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该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21世纪初、新时期(现阶段)三个历史阶段内蒙古电影不同题材对共同体美学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构建须从中国美学自身出发,在中国文化大语境下进行。中国文化可以看作一部生命的学问,而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是其最鲜明的特质。中医生命观是中国人在思考人与自然宇宙关系、探索人的生命生存的智慧凝结,同时也是在长期医疗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形成的一套独特的生命话语体系。因此,从中医生命观与中国美学的内在联系来展示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能够为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研究开阔视野,提供话语“重构”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极花》极具乡土文学色彩,其内容多以方言对话形式呈现。译者韩斌(Nicky Harman)是英国翻译家、汉学家,其英译本Broken Wings语言精炼、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并多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该文从接受美学角度,以《极花》中地方特色浓郁的方言土语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人名与称呼语、詈骂语和俗语3个方面,着重关注“期待视野”在翻译中的应用,对韩斌英译本的方言翻译策略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发现,英译本Broken Wings大多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同时韩斌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情况,又采取音译、补充解释法等归化策略来灵活补救,让西方读者感受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别样体验。  相似文献   

19.
自庆历、熙丰以后,宋代“《文选》学”由兴盛走向衰落,其衰落的原因很复杂,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政治运动、文学思潮、新旧党争、科举制度、宋代理学、统治者的好恶、文学家政治家的个人力量、文章选本、审美风尚等均参与其中并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晓红 《中国文化研究》2007,152(4):151-157
本文用双向接受的研究方法重新审视朱彝尊词及词学主张,从其思想发展轨迹和词作风格角度具体论证了其"崇南宋"、"尚清雅"的词学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崇南宋"、"尊姜张"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以"清空"和"醇雅"两个词学范畴贯穿的词学接受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